陈雯
文山市人民医院 云南文山 663099
【摘要】目的:中医针灸联合穴位按摩在面瘫患者中的疗效观察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面瘫患者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治疗A组给予中医针灸治疗,治疗B组给予中医针灸联合穴位按摩治疗,比较两组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3个疗程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治疗B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治疗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B组TNF、CRP水平低于治疗前,且低于治疗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瘫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给予中医针灸联合穴位按摩能够达到较好的治疗疗效,且有利于减轻机体炎症水平,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面瘫;中医针灸;穴位按摩;炎症因子
面瘫属于常见疾病,患者面部表情肌瘫痪,影响患者正常面部功能,未及时治疗还可能引发面部神经炎及其他较严重疾病[1]。中医理论认为,面瘫为面部经络侵入风寒之邪造成,因此采取中医手段治疗面瘫,可以通过穴位刺激缓解面部神经麻痹症状[2]。为评估中医针灸及穴位按摩治疗的效果,本文选择我院面瘫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展开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面瘫患者60例,全部患者接受治疗,签署同意书。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治疗A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8~67岁,平均(53.29±7.20)岁,患侧:左侧18例、右侧12例。治疗B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9~69岁,平均(53.32±7.17)岁,患侧:左侧15例、右侧15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1.2方法
治疗A组给予中医针灸治疗,保持患者平卧位,头针取健侧翳风穴、承浆穴、对策攒竹穴、丝竹空穴等穴位,进针后托转3min,隔10min行针一次;体针取三阴交穴、足三里穴、太冲穴等穴位,每隔10min行针一次。针灸治疗每日1次,一个疗程10d,隔2d后进行下一疗程,连续治疗3疗程。
治疗B组给予中医针灸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中医针灸治疗与治疗A组一致,穴位按摩治疗如下:取患者平卧位,固定头部,按摩者将一手置于患者颜面部,以指掌摩揉法进行按摩,后以拇指及掌面由患者额正中线向外侧至两侧太阳穴轻柔,而后掌揉颊部、下颚,每次2~3min;以中指点按承浆穴、地仓穴、太阳穴,每次3min左右。每日进行穴位按摩。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临床疗效(评价标准:①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无后遗症;②有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面部肌力部分恢复;③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出现后遗症。临床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治疗前及治疗3个疗程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4.0进行数据分析与统计处理,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统计学有意义表示为P<0.05。
2结果
2.1两组临床治疗疗效比较
治疗B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治疗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治疗疗效比较[n(%)]
.jpg)
3分析与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面瘫源于卫外不固、络脉空虚、正气不足引发经络侵入风热、风寒之邪,造成面部脉络损伤、气血痹阻[3]。因此在中医治疗手段中,多采用穴位刺激的方式,促进面部神经功能的恢复。且患者面部血管受到压迫,也会造成面神经缺血引发面瘫,所以在针灸、穴位按摩等治疗手段中,能够刺激面部神经,促进血液循环[4]。
本次研究中以中医针灸治疗手段比较针灸联合穴位按摩治疗的效果,结果指出,在单纯给予针灸治疗中,患者炎症因子水平降低,但临床疗效并不显著。而在联合治疗方案下,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效果更显著,且临床疗效更高。这指出给予面瘫患者联合治疗能够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中医针灸与穴位按摩都是直接刺激穴位的一种方式,能够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形成对面神经的刺激,进而改善局部发僵、面部神经麻痹[5]。两种治疗手段联合使用,在祛风散寒、疏通经络的功效上更佳,对改善患者病情,减轻机体炎症水平的效果上也更好。
总的来说,面瘫患者的中医治疗方案中,给予针灸联合穴位按摩治疗的疗效显著,且有利于减轻机体炎症因子水平,联合治疗效果较好,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周彦君. 中医针灸联合康复护理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J]. 中国医药指南,2019,17(01):253-254.
[2]张晓英,王树国,杨引弟. 针灸联合面部中药熏蒸后穴位按摩周围性面瘫的护理效果观察[J]. 实用医技杂志,2019,26(02):236-238.
[3]曾团平,李小宏,刘宏玲. 难治性面瘫的针灸研究进展[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3):57.
[4]赵美艳. 面部提捏推筋结合腹四穴温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D].山西中医药大学,2019.
[5]朱旸,陈幸生.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进展[J]. 广西中医药,2017,4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