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模式下的认知障碍管理思路

发表时间:2021/4/8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3期   作者:冀媛媛
[导读] 轻度认知障碍介于正常老化与痴呆之间的认知功能下降,是痴呆的高危临床状态
        冀媛媛
        邓州市人民医院单位 河南 邓州 474150
                                
        摘要:轻度认知障碍介于正常老化与痴呆之间的认知功能下降,是痴呆的高危临床状态。我国老龄化带来的公共卫生问题愈发严峻,其中60岁以上人口MCI患病率为12.7%。由于生理学特点,老年患者常患有一种或几种慢性疾病,这使得MCI共病患者较为常见。有研究报告,MCI共病与许多不良预后有关,如MCI共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住院时间延长、由MCI向痴呆转化加速和生活质量下降。因此,如何减轻MCI共病患者对家庭、社会、医院等带来的承重负担,延缓MCI患者的病情发展显得格外重要。目前国内外对MCI共病患者已经有初步研究,但科学化的风险评估、管理策略及护理措施探讨并不多见。本研究对国内外MCI共病患者的概述、影响及科学化管理策略进行综述,为我国未来MCI患者护理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养结合;认知障碍管理;思路;分析
        1MCI共病的概述
        1.1共病的概念 
共病又称为合病或同病,由Fein-stein在1970年首次提出,指同时或相继患有≥2种疾病,并且每种疾病均符合该病相关的临床诊断标准,为病因、诊断明确的疾病。MCI患者出现多病并存的情况日益显著,对MCI共病患者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但截至目前尚无MCI共病的统一定义。本文将MCI共病界定为同一患者在患MCI的同时还患有其他≥1种的慢性病。
        1.2MCI共病的常见类型
        按照上述共病概念的阐述,可以将MCI共病分为以下几种常见类型。(1)MCI合并抑郁症:抑郁症和MCI,是老年患者最常见的精神疾患之一,2者通常出现在同一患者中,GD是老年患者认知能力下降及其进一步发展的危险因素,MCI也可能是GD发生的原因,2种情况常相互影响导致患者神经功能下降或功能恢复延缓,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MCI合并糖尿病:MCI合并糖尿病逐渐受到关注,并被证实糖尿病和认知障碍有关。一项前瞻性研究证实,糖尿病与遗忘性及非遗忘性轻度认知功能损伤发生风险升高有关。而与非糖尿病个体相比,1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存在轻度异常。(3)MCI合并高尿酸血症:有研究表明,尿酸代谢紊乱与MCI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血清尿酸水平和MCI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之间关系复杂多样。MCI是随着患者活性氧水平的增加以及抗氧化剂水平的降低而发生,而血尿酸(UA)是一种重要的非酶抗氧化剂,具有清除自由基保护神经元的抗氧化作用,在MCI的发展中可能起到保护作用。(4)MCI合并脑卒中:脑卒中与MCI的发生密切相关,老年脑卒中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高达64%,即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指急性脑血管病导致的各种类型和程度的认知障碍,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组成部分。PSCI常伴某些轻度认知的功能下降,并非一定存在记忆力障碍。
        1.3MCI共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MCI共病患者常起病隐匿,筛查率低,疾病初期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较小,部分患者仅存在注意力或者记忆力的改变,因此社会及民众对MCI共病患者的认识普遍不足。有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口的MCI患病率约为12.7%,而MCI老年患者转归为AD的概率是健康老年人的10倍,5年内MCI发展为AD的风险高达70%。另有一项大样本调查研究指出,MCI合并糖尿病的发生率为9.37%,MCI合并颅外伤的发生率为1.39%,MCI合并脑卒中的发生率为15.28%,MCI合并高血压的发生率为19.10%,MCI合并意识障碍的发生率为11.80%。


        2医养结合模式下的认知障碍管理思路
        老年痴呆是发生在老年期,由神经退行性改变、脑血管病变、感染、外伤、肿瘤、营养代谢障碍等多种原因引起的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已成为日趋加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由此导致的经济负担和社会问题日益严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痴呆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加。轻度认知障碍是大脑正常老化和老年痴呆(中度、重度认知障碍)之间的过渡状态,被认为是各种痴呆性、神经变性疾病的前驱阶段,其认知功能损害程度较正常老化严重,初期常伴随轻度的记忆障碍,并将在几年内逐渐发展为严重认知损害和功能性障碍。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提出医养结合模式下的老年认知障碍健康管理思路:
        2.1社区情境下的老年认知障碍健康管理
        目前,慢性病管理已被纳入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社区层面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疾病的健康管理工作开展较早且较为系统规范。然而,目前社区老年认知障碍患者仍缺乏医疗活动的有效介入,对此可将慢性病管理与老年认知障碍健康管理相结合,发挥协同效应。其一,老年认知障碍患者的健康管理在形式上应体现层级性:一方面,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对社区老年人进行认知障碍的筛查,对认知障碍患者进行建档、健康教育、干预等综合、规范的管理;另一方面,将专科医院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指导机构和上级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根据初步筛查结果将疑似老年认知障碍患者转至上级医院进行明确诊断,上级医院明确诊断和干预方案后,再次将患者转至社区进行日常的健康管理。其二,老年认知障碍患者的健康管理在内容上应体现专业性:针对不同阶段的认知障碍(轻度、中度、重度),进行个性化指导和团体教育,组织开展认知能力训练和体育锻炼活动,强化老年人心理与社会支持。
        2.2临床情境下的老年认知障碍健康管理
        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病管理策略包括药物管理、环境安排、饮食管理、睡眠管理、安全管理和心理护理等。相对而言,临床上缺乏对认知障碍症状的关注和对老年认知障碍患者的有效管理策略。老年认知障碍患者常表现有思维迟钝、行动缓慢、思绪混乱等不良症状,如果护理不及时或不到位很可能出现跌倒、坠床、伤人或者自伤等高危行为。临床医护人员应提高警惕,及时准确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尤其是对于高龄、并发症多、病情变化复杂的患者,要提高对跌倒、坠床等风险事故的警惕。可借鉴其他疾病管理策略,采取以下健康管理策略:其一,基于循证指南(《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构建临床评估和干预方案,并对医护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保证干预手段的有效性及规范性;其二,设置专属警示标识,并针对患者跌倒、走失、伤人或者自伤等意外情况建立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保证事故处理的及时性及科学性。
        3结语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剧,MCI共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然而,目前国内MCI共病患者的管理策略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急需开发1项MCI共病患者风险筛查评估工具,探索基于多中心多学科团队合作干预、家属参与的自我管理计划、互联网的居家护理模式及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干预等非药物干预措施,为我国未来MCI共病患者护理管理提供借鉴参考。同时,政府及全社会需加大对MCI共病患者的支持力度,社区临床护理人员、护理研究者及医疗领域其他人员仍需共同努力,不断运用循证方法和实证验证寻找MCI共病患者最佳护理干预模式。
        参考文献
        [1] 曲艳吉,卓琳,詹思延.中国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流行病学特征
        的系统评价[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12):
        1294-1301.
        [2] 刘惠,马雅军,胡志灏,等.糖尿病与认知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
        [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9,27(6):1-4.
        [3] 曾令烽,梁伟雄,曹烨,等.不同程度认知障碍与老年患者抑郁
        症相关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5):1906-19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