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防控中对社区、机场建设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4/6   来源:《建筑科技》2021年1月上   作者:陈志汉
[导读] 此次新冠疫情中,政府通过对社区、小区(村庄)网格化、封闭化进管理落实防疫各项工作,成功控制住疫情,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在下沉社区的过程中,通过在社区现场的体验,以及通过在汉口、武昌不同小区的感受,对社区、机场建设有了浅显的一些思考,考虑的不太成熟,请各位批评指正,具体如下:

湖北武汉机场集团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陈志汉   430302

        此次新冠疫情中,政府通过对社区、小区(村庄)网格化、封闭化进管理落实防疫各项工作,成功控制住疫情,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在下沉社区的过程中,通过在社区现场的体验,以及通过在汉口、武昌不同小区的感受,对社区、机场建设有了浅显的一些思考,考虑的不太成熟,请各位批评指正,具体如下:
        一、社区规划建设的思考:
        1、政府规划部门应在社区(小区)建设规划中恢复配备基本生活商业。
        5年以前,政府为解决市内商业地产存量过大的问题,并完成建设花园社区、开放社区的目标,取消了新建小区配置底商、商业裙楼的要求。在本次疫情中,按此要求新建小区建成后,生活必需品、物资都需要街道社区进行配送,极大的增加了街道、社区的工作。本次下沉到的汉口小区内都设置有小商业、小商店,解决居民生活基本需求,疫情中发挥了很好作用。为增加城市的韧性,提升城市抗风险的能力,建议政府规划部门应在社区(小区)建设规划中恢复配备基本生活商业社区,具体配建比例以规划论证的意见为准,争取每个社区犹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能满足特殊时期的需要。
如能进一步通过规划以及多方面的努力达到区域职住平衡要求(相当于我们小时候生活的职工大院),城市抗风险的能力就会很强劲和有韧性。现在武汉是若干小区组成一个社区。小区发生疫情,就封闭小区;社区发生疫情,则封闭社区。疫情如发生在极少数小区和社区,我们只需要封闭小区或者社区就可以了,城市其他区域的生产生活能够不受影响。
        2、社区(小区)封闭式管理需细化。
        本次疫情政府要求小区(村庄)封闭式管理,小区只留一个出入口,这减少了管理的难度,但运送"四类"人员的通道,以及垃圾清运的通道,人流车流的动线最好与居民车辆及居民出入口动线分开,减少重复清洁工作量及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在小区下沉值守时,小区运送"四类"人员时,经常要对全运送区域进行消毒,实际的工作量并不低。
        3、社区(小区)需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
        生活物资发放、测量体温、人员身份登记、进出行车辆管理已可以通过智能化管理完成,可以结合本次疫情实际,地方财政情况,在一些社区、小区开始予以完善,尽量争取无接触完成。
        二、疫情中房地产开发企业对住宅建设的思考
        这次疫情,让我们对居家的整体环境进行了反思,以前我们忽视的卫生安全,在此次疫情中被放大,居民对户型设计的需求,也出现了改变。以前,我们回家后的动线是:外玄关(楼梯间)→外玄关 →户内玄关设鞋柜处摆放鞋子→完成拖鞋换鞋的动作→进入厨房和餐厅吃饭,这样的动线造成从外部直接入户在过程中没有任何的防护措施,所以就特别容易将外部的尘土和细菌等带回到室内(详见下图)。


           
        如果在进门玄关处增设洗手池,业主回家家即可清洗消毒,直接把细菌阻挡在了门外(详见下图)。

        如果是处在防疫隔离模式,家庭空间设计为主要的居家区域和一个独立的清洗、消毒、换衣区域,动线是:外玄关(楼梯间)→外玄关 →户内玄关设鞋柜处摆放鞋子→完成拖鞋换鞋的动作→进入卫生间洗浴→卧室换衣→客厅→厨房和餐厅吃饭(详见下图),业主“净身入户设计”就最大程度的降低了将外部污染带回来的可能。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疫情过程中,还有通过在疫情防控中居民回家后需要进行“洗手和全身消毒”设计出“抗疫情”户型,(见下图)。


        通过不断的思考,在原来“洗消”的基础上增加了“隔离功能,“4+1室2厅3卫”的“隔离疫情”户型。

        此种房型最大的优势是如果家庭里一个成员出现了“疑似”症状,可以做到居家“隔离”。
        三、在疫情防控中对社区、机场建设的思考
        此次疫情国家、湖北省、武汉市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我们需要反思健康、医疗体系、管理存在的问题,对感染者和健康者进行细致的分析,通过大数据分析,拿出相应的对策及办法。通过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疫情控制对户型设计的思考,联想到机场集团办公楼、城市写字楼、酒店、现居民使用的住宅,大多数都存在行人进入和离开动线不合理,“洗消”功能的不足,“隔离”房与正常使用房间交叉影响的情况。为增强机场关键单位和部门(例如:塔台、现场指挥中心、航站楼运控室、助航灯光站等单位)抵抗疫情的能力,需要进行更加细致的深入研究和剖析,结合实际予以调整,才能提高防御病毒的等级,应对未来。
        过去我们注重静态的实体开发建设,结合智能化、管理精细化、卫生医疗安全体系搭建存在不足,希望未来我们城市拥有健康的躯体、完善的神经系统和骨骼系统,能够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我们聚沙成塔,持续精进,必然能强筋健骨、提高韧劲、健康的生活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