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5期   作者:董丹丹
[导读] 目的:分析研究同时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预后的影响因素
        董丹丹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 病理科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833400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同时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共10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及临床病理特征总结。将患者根据5年发生复发与否分为两组,对照组为5年内复发病例,实验组为5年内无复发病例,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108例患者中,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转移、TNM分期、ER/PR阳性、HER-2阳性、Ki67<14%及家族史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期、ER/PR阳性、HER-2阳性、Ki67≥14%为同时性双侧乳腺癌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同时性双侧乳腺癌病理特征以浸润性癌、单病灶、TNMI期为主,预后与肿瘤分期、ER/PR阳性、HER-2阳性、Ki67≥14%存在一定关系,需要引起重视。
【关键词】同时性双侧乳腺癌;病理;预后;影响因素
    临床将双侧乳房同时或者先后发生独立的原发性乳腺癌,称为同时性双侧乳腺癌。且由于乳腺癌在女性恶性肿瘤发生率中居于首位,而同时性双侧乳腺癌占1.4~11.8%之间,并呈逐年升高趋势[1]。因此对同时性双侧乳腺癌的研究需要引起临床重视。本研究分析同时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总结其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择2015年2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共10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在27~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88±6.35岁。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确诊为同时性双侧乳腺癌;(2)诊断时未出现转移病灶;(3)临床资料完整可靠。排除标准:(1)单侧乳腺癌根治后出现复发及远处转移;(2)就诊时已经存在远处转移;(3)临床资料失真。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及临床病理特征总结。包括患者的发病年龄、家族史、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分期、病理类型、ER/PR、Ki67及Her-2。
将患者根据5年发生复发与否分为两组,对照组为5年内复发病例,实验组为5年内无复发病例,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1.3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进行准确核对和录入,采用SPSS22.0软件分析数据。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使用单因素分析方法。随后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同时性双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108例患者中,组织病理学特征为:浸润性癌81例,小叶癌14例,乳腺粘液癌9例,化生性癌1例,微乳头状癌1例,髓样癌2例。97例为单病灶。TNM分期中,I期占67例,II期23例,III期18例。存在淋巴结转移39例。存在家族史35例。
2.2同时性双侧乳腺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108例患者中,5年内出现复发共34例,未复发7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转移、TNM分期、ER/PR阳性、HER-2阳性、Ki67≥14%及家族史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乳腺癌是一种来源于导管上皮及乳腺小叶的恶性变异,而乳腺为成对器官,因此双侧乳腺可能会同时存在恶性肿瘤[2]。其病理特征以浸润性癌为主,且多为单病灶,TNM分期多为I期。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期、ER/PR阳性、HER-2阳性、Ki67≥14%为同时性双侧乳腺癌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其同时性双侧乳腺癌的发现一般比较早,因此分期也较早,患者关注度高,使分期提前[3]。ER/PR能够较好的预测患者的内分泌治疗效果,且与组织分化程度呈负相关。HER-2过度表达可能会导致细胞分裂和增殖活性增加,可以促进EGFR介导的转化及肿瘤的发生,是预后不良的一个判断指标[4]。Ki67抗原为一种增殖细胞相关的核抗原,其是反映细胞增殖状态的标志物,可以评估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
  综上所述,同时性双侧乳腺癌病理特征以浸润性癌、单病灶、TNMI期为主,预后与肿瘤分期、ER/PR、HER-2、Ki67存在一定关系,需要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牛一茹, 吴焕文, 梁智勇. 同时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特征[J].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8, 47(010):811-813.
[2]马茗微, 王淑莲, 苗俊杰,等. 同时性双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技术和近期疗效分析[J].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9, 28(9):677-681.
[3]牛一茹, 吴焕文, 梁智勇. 同时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分析[J].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0, 49(05):435-440.
[4]李小琴, 郭琳. 临床和病理因素对双侧乳腺癌预后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 007(003):162-1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