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张巍巍,滕克强
北京市密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北京市密云区 101500
摘要:目的 通过对北京市密云地区腹泻患者便标本监测结果的分析,了解腹泻致病菌的型别分布及耐药特征,为细菌性腹泻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年,以密云区医院和密云中医医院为哨点医院,收集腹泻患者便标本,分析腹泻致病菌的型别分布及耐药特征。结果 共监测腹泻患者270例,分离致病菌89株,分离阳性率为33.0%,其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49株,沙门氏菌19株,副溶血性弧菌16株,弯曲菌5株。16株副溶血性弧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100%。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和沙门氏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和沙门氏菌多重耐药严重,并出现耐药模式重叠情况。结论 应加强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和沙门氏菌耐药趋势的主动监测,建议在细菌性腹泻的诊断和治疗中,明确患者所感染的病原菌以及耐药情况,选取适合药物进行治疗。
[关键字] 腹泻;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多重耐药
腹泻从病因学方面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而感染性腹泻发病率一直居各传染病之首,具有强传染性,是全球乃至我国长期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感染性腹泻是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道传染病,具有明显的地域、经济差异[1]。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状况和环境恶劣、饮用水安全、自然灾害等因素,每年超过250万人死于急性感染性腹泻[2]。近年来耐药菌株不断增加,尤其是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而且,我国不同城镇化水平地区细菌性腹泻病原谱流行特征存在明显差异[3],因此了解本地区的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谱和抗菌药物敏感性,才能制定有效的肠道传染病防控措施,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本文以密云地区2018年腹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腹泻病原菌和耐药特点,及时掌握密云地区腹泻病例致病菌型别构成及耐药情况。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病例来源
以密云区医院、密云中医院为两家哨点医院,2018年采集腹泻患者粪便标本共270件,
无菌棉拭子多点采集食源性疾病病例新鲜粪便,样本置于Cary-Blair 运送培养基内,室温保存24h内尽快送实验室。
1.2 试剂
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生产批号:1030等)由科玛嘉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XLD 琼脂(生产批号:140221等)、MAC琼脂(生产批号:1307031等)、TCBS琼脂(生产批号:1405293等)由北京陆桥有限责任公司提供;沙门血清凝集采用泰国血清(生产批号:3872等);五种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特异基因片段扩增试剂由ABT公司提供,实时荧光PCR仪为罗氏LightCycler480型。细菌鉴定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
1.3 致病菌的检测流程
检测项目包括沙门氏菌、副溶血弧菌、志贺氏菌、弯曲菌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测流程参照《食品微生物及致病因子监测工作手册》。其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检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
1.4 耐药性检测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选择氨苄西林(AMP)、氨苄西林-舒巴坦(AMS)、头孢他啶(CAZ)、亚胺培南(IMI)、四环素(TET)、萘啶酸(NAL)、头孢西丁(CFX)、氯霉素(CHL)、头孢噻肟(CTX)、头孢唑啉(CFZ)、庆大霉素(GEN)、环丙沙星(CIP)、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SXT)、阿奇霉素(AZI)14种抗菌药物进行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s)的测定,操作及结果判读参照M100-S25 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进行。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氏菌ATCC 25922(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
2 结果
2.1致病菌型别分布情况
2018年共监测腹泻患者270例,分离致病菌89株,分离阳性率为33.0%。经试验鉴定其型别分布为,致泻大肠埃希氏菌49株,占55%,其中,产毒大肠埃希氏菌(ETEC)19株,肠黏附性大肠埃希氏菌(EAEC)19株,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6株,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5株。沙门氏菌19株,占21%,其中,肠炎沙门氏菌10株,鼠伤寒沙门氏菌4株,特布斯沙门氏菌株,阿邦尼沙门氏菌1株,阿邦尼沙门氏菌1株,山夫登堡沙门氏菌1株。副溶血性弧菌16株,占18%。弯曲菌5株(未做耐药实验),占6%。
2.2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耐药特征
49株致泻大肠埃希氏菌中,不耐药有10株,占20%;耐1至2种药物有14株,占29%;耐≥3种药物有25株,占51%,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多重耐药谱见表1。耐≥3种药物中,ETEC 9株, EAEC 13株, EHEC 1株, EPEC 2株,耐药菌型见表2。监测的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见图1。
.png)
图1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不同抗菌药物耐药率
2.3 沙门氏菌耐药特征
19株沙门氏菌均有不同程度耐药,其中,耐1种药物有7株,占36.8%;耐≥3种药物有12株,占63.2%,沙门氏菌多重耐药谱见表3。耐≥3种药物中,肠炎沙门氏菌5株、鼠伤寒沙门氏菌3株、特布斯沙门氏菌1株、阿邦尼沙门氏菌1株、纽波特沙门氏菌1株、山夫登堡沙门氏菌1株,耐药菌型见表4。监测的沙门氏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见图2。
2.4 副溶血性弧菌耐药特征
16株副溶血性弧菌均对氨苄西林耐药,其他抗菌药物均敏感。
3 讨论
腹泻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仅次于呼吸道感染,长期以来危害人类的健康。感染性腹泻是由多病原体、多因素引起的肠道传染病,食物与水源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婴幼儿、免疫力低下者可发生电解质平衡紊乱、甚至死亡,严重影响到人类健康[4]。
研究显示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导致的食源性感染病例位于密云区首位,其次是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弯曲菌,志贺氏菌未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100%,远远高于食源性副溶血弧菌的59.4%耐药率[5],因此推测,人感染后,副溶血弧菌的耐药性增强。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对氨苄西林、萘啶酸、四环素耐药率在40%以上,沙门氏菌对萘啶酸、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在50%以上,两者均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此结果与北京地区的监测数据基本一致[2]。沙门氏菌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多重耐药严重,并出现耐药模式重叠情况,推测有共同的耐药机制,可能与整合子或质粒传导相关[6],待进一步研究。9株EAEC、4株ETEC、2株EPEC和1株肠炎沙门氏菌、1株鼠伤寒沙门氏菌、1株阿邦尼沙门氏菌耐5种及以上药物,可能与患者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关,对严重耐药菌株应引起足够重视,积极寻找其来源,防止快速传播。长期临床实践发现,长期使用甚至滥用抗生素会对细菌的耐药性造成影响,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耐药菌并且致病菌的分布也会发生改变[7]。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和副溶血弧菌均对头孢他啶敏感,可见,头孢他啶可作为治疗细菌性腹泻的有效药物之一。
总之,本文对密云地区2018年门诊腹泻患者致病菌检出情况及耐药特征做出简要分析,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监测年限短以及阳性样本数量有限,有待今后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此研究对密云腹泻的预防与控制及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在细菌性腹泻的诊断和治疗中,明确患者所感染的病原菌以及耐药情况,选取适合药物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祝天阳,杨江辉,王利君,等.北京大型社区成人感染性腹泻肠道致病菌监测与耐药性分析[J]. 标本免疫分析与临床杂志,2019,26(5):777-780.
[2] 黄国珍,感染性腹泻细菌学病原谱及耐药监测[J].热带医学杂志,2015,15(4):545-547.
[3]秦帅,段然,景怀琦,等.我国2010—2014年不同城乡类型地区细菌性腹泻病原谱的流行特征[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8,39(5):65l-655.
[4] 陈素明,贾天野,张敬霞,等.北京地区腹泻病原菌流行病学及耐药特征和检测技术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8,43(9):1083-1088.
[5]白瑶,叶淑瑶,闫韶飞,等.2015年我国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及耐药特征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7,8(6):2318—2324.
[6] 陈晶,孙自镛,张振林.鼠伤寒沙门菌对喹诺酮类耐药机制研究与基因分型[ 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6,29(8):730-732.
[7]汪鹏,康倩,张慧敏,等. 兰州市2013年细菌性腹泻病原菌及耐药情况监测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7, 27(4): 570-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