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娅琳
成都市郫都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成都市郫都区妇幼保健院) 611730
孕产妇死亡一般指妊娠期或者分娩后42天内发生的死亡情况,造成孕产妇死亡的原因比较多,包括妊娠期合并疾病、产后大出血以及产褥感染等。孕产妇死亡率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社会经济状况、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要评价指标,近年来,在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提高的影响下,孕产妇死亡率得到明显降低,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如何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成为国家、社会关注重点。
孕产妇死亡的原因有哪些?
孕产妇死亡包括发生在妊娠期的死亡和分娩后42天内的死亡,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发现,造成孕产妇死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出血,且大部分均为产后出血,二是感染,一般也发生于分娩结束,三是妊娠高血压,分为子痫和子痫前兆,四是分娩并发症,五是不安全的人工流产。
大数据时代对降低孕产妇死亡有哪些帮助?
首先,大数据具备数据存储大量化、数据类型多样化等特征,利用大数据上述特征可为造成孕产妇死亡的相关疾病管理带来机遇,主要表现在医疗信息化发展,比如:医疗监测数据越来越多、电子病历资料数据量越来越多,因此,大数据时代能够为孕产妇的管理、诊治提供更将全面、准确的数据信息资料。但是,要想大数据可以被临床孕产妇管理有效利用,快速积累大量临床数据资料是基础条件和关键所在,其中,数据的分析和应用为核心步骤,通过统计分析既往已经发生的事件可以形成描述型研究,利用已经收集或者汇总的数据展开分析,找出内在因素、规律,能够形成诊断型研究,根据既往数据规律,预测发生某个事件的几率或者可能性多为预测型研究,在预测可能发生事件的基础上给出相应处理方案属于指导型研究。
其次,世界各国、各地情况存在一定不同,因此,造成孕产妇死亡的原因也具有差异性,通过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供相关策略。我国是一个分娩大国,孕产妇死亡率远高于一些发达国家,如何合理利用大数据对我国孕产妇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从而找出造成孕产妇死亡的具体原因,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造成孕产妇死亡的直接原因在不同时期存在一定差异,值得肯定的是产后出血、高血压异常等原因一直以来都是造成不良妊娠结局、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孕产妇死亡的特点、规律分析,可指导临床采取降低孕产妇死亡的具体措施。
再者,利用大数据对妊娠期疾病进行动态监控,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也具有一定作用,通过分析大数据,能够对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以及不同经济水平等条件下的孕产妇疾病谱进行了解和掌握,国家或者相关组织机构针对实际情况对医疗资源进行调配,尽可能满足临床需求,进而减少孕产妇死亡。在我国,近年来孕产妇死亡率一直呈下降状态,但是,不同地区孕产妇死亡下降速度并不是完全一致,针对这种情况,对大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监控,可为孕产妇保健体系的调整和完善提供重要参考价值,进而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另外,通过对孕产妇个体孕期指标进行监控和分析,可评估和预测死亡风险,进行针对性干预措施,降低死亡风险、几率。
最后,大数据结果发现,孕产妇死亡和产后出血、脓毒血症等不良妊娠结局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利用大数据分析寻找相关高危因素,针对实际高危因素预测疾病风险、采取不同管理方案,也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重要举措。既往数据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全麻、缩宫素使用过长以及多胎妊娠等因素非常容易造成子宫收缩乏力,增加产后出血风险,进而导致孕产妇死亡,因此,对于存在上诉高危风险因素的孕产妇可尽早进行预测并采取合理干预措施,在控制和降低孕产妇死亡过程中具有良好效果。此外,即便孕产妇患有同种疾病,但是,受环境、个体差异性影响,治疗结果也会出现差别,基于大数据条件,能够发现和找出差异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最终实现最佳治疗。
孕产妇死亡大多数其实都是可以预防的,大数据资料在降低孕产妇死亡方面展示出巨大价值,因此,为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可以从大数据着手,展开分析、讨论,采取可靠、合理的预防措施,以期最大程度降低孕产妇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