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秀东
内蒙古赤峰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内蒙古 赤峰024000
摘要:人们根据分娩疼痛的程度将其归类为十级疼痛,由此可见每个孕妈妈在生子时都是要承受极大痛苦的,每个妈妈都是伟大的。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医疗水平的提升,孕妇产子除了可以进行顺产外,还可以利用剖腹产方式进行生产,而在顺产过程中为了减少孕妇的疼痛可以利用麻醉方式进行无痛分娩。而其中涉及到的麻醉技术就是硬膜外麻醉技术,该技术的使用可以减轻孕妇的分娩疼痛,但是在实际使用中,这种方式会对孕妇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去改善提高这种技术,减少对孕妈妈和婴儿的影响成为当前研究重点。
关键词:硬膜外麻醉技术;分娩;疼痛
前言:
如何确保孕妇生产安全,确保婴儿与孕妇平安一直是医患共同关注的重点。对当前医院生产的孕妇分娩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后可以得知,有很多孕妇在生产过程中因为产痛导致分娩的时间延长,进而导致了胎儿在子宫内待过长时间出现异常情况,对此不得不采用剖腹产方式进行生产。当前,医院为了提高孕妇生产安全率,在其生产时会采取一定的麻醉措施,例如硬膜外分娩镇痛、吸入麻醉镇痛和药物镇痛等,本文主要就硬膜外分娩镇痛进行仔细阐述。
一、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对分娩者的影响
在生产中,大部分产妇都对硬膜外分娩镇痛麻醉有着极高的认同感,该麻醉方式在分娩中也的确有着很显著的效果,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却不能忽视该方式对镇痛效果、分娩方式、母婴等造成的影响。
何忠承等人通过临床研究,了解到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的具体效果。选取了2010年8月份到2011年8月份这一年内来院阴道分娩的足月、无妊娠合并症、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100例产妇为研究组,年龄20-32岁,平均(26.5±5-3)岁:孕周37-40周,平均为(38.6±1.1)周;所有产妇均无硬膜外麻醉禁忌证;以同期未实施分娩镇痛干预、自然临产的100例产妇为对照组,年龄2l-33岁,平均(26.7±5.9)岁;孕周37-40周,平均为(38.3±1.6)周。
研究组在产妇产程进入活跃期(宫口开大2-3cm)后,给产妇静脉输液、吸氧并心电监护,选择L2-3椎间隙穿刺并向头侧置管3-4cm,平卧后确定导管在硬膜外腔后注入0.15%罗哌卡因5 mL,观察5 min、无腰麻征象后再注入上述局麻剂5mL,然后接PCEA电子泵(速度10ml/h、其药袋中配备0.085%罗哌卡因加芬太尼0.2mg,加液体至100 mL)。产妇感疼痛时自控按压PCA,每次量为5 mL,锁时l5 min,子宫开全后停药。麻醉平面控制在T10。以下为满意。对照组产妇未采用分娩镇痛。
通过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在经过分娩镇痛治疗之后,一级疼痛产妇为61例,二级疼痛产妇为31例,三级疼痛产妇为8例,总体分娩镇痛有效率为92%。而对照组未经过分娩镇痛治疗,一级疼痛产妇为5例,二级疼痛产妇为42例,三级疼痛产妇为35例,四级疼痛产妇为18例,产妇疼痛级别明显要高于研究组,表明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有效。
而且研究组产妇中10例为剖宫产,90例为阴道产,而对照组产妇中13例为剖宫产,87例为阴道产,表明分娩镇痛对于产妇生产方式无明显影响。同时,研究组中产妇第一产程时间平均在4.93小时,第二产程时间平均在1.03小时,而对照组产妇第一产程的时间平均在6.08小时,第二产程时间平均在0.59小时,表明分娩镇痛有利于缩短产妇第一产程时间,而对于第二产程无明显影响。从产妇产后出血情况来看,研究组产妇产后出血量平均在210ml,对照组产妇产后出血量平均在193.8ml,表明分娩镇痛对产妇产后出血量无明显影响。
此外,从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情况来看,研究组100例胎儿中有8例出现窘迫的情况,4例新生儿出现窒息的情况。而对照组100例胎儿中有11例出现窘迫的情况,6例新生儿出现窒息的情况。从结果来看,分娩镇痛对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没有明显的影响。
二、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给药方式
(一)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给药方式
在利用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技术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例如可以利用硬膜外导管给孕妇用药,这种用药方式是根据孕妇需求给的,一般情况下会高浓度的一次量药,然后通过间断方式给药,这种方式对孕妇的运动神经的阻滞作用有着很好的效果,当之前的药效消失了就需要再次给药,但是这种方式由于药物要很长时间才能起作用,因此孕妇会出现临界点疼痛的情况。这种给药方式药物起作用时间比较短,需要多次给药。除了这种给药方式外还有腰硬麻醉方式和腰椎麻醉方式,其中腰椎麻醉和硬膜外联合麻醉效果更好,使用更灵活。颜娅和向波专门研究了这几种不同给药方式对产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了利用硬膜外针凹槽方向朝着骶尾部,经过骶尾部向产妇注射药物效果更好,产妇的满意度更高,对新生儿也更加的安全。
(二)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药物
局部麻醉药物都是利用硬膜外或是鞘内注射的方式进行,进而达到镇痛效果的,这种麻醉方式会对产妇的运动神经进行阻滞。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结合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优劣性去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当前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技术使用中用到的药物选择有很多,最常见的有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丁哌卡因等。王娴等人专门研究了罗哌卡因和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分娩镇痛中的效果可以得知采用这两种药物其镇痛效果是差不多的,不过单一的利用罗哌卡因产生的不良反应要更少,对婴儿的影响也更小。
(三)硬膜外分娩镇痛药物浓度选择
在利用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技术过程中不仅要求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同时还要减少对产妇子宫和产程的影响,而这和药物的浓度、剂量有着就嗲的关系。李平等人研究了不同浓度的丁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或是芬太尼对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影响,在他们的研究中指出采用低浓度的丁哌卡因可以缩短第一产程,和舒芬太尼或是芬太尼复合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可以降低机械助产的几率,提高自然生产率。
三、硬膜外分娩镇痛治疗方法新思考
(一)连续硬膜外注入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实现了连续镇痛,患者也感到了更为舒适。但是其缺点在于对爆发痛效果不明显,局麻药剂量大,可能导致母体运动神经的阻滞。从临床研究来看,减少患者的运动能力和骨盆肌肉的张力,也使产妇在第二产程中向下推挤的力量减弱,从而可能导致难产和器械助产。
(二)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技术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按需镇痛,使生产过程中使用局麻药的总量有所降低,对医生使用额外麻醉药的需求及运动阻滞的发生率也有下降。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药物的扩散通过泵入药物的堆积产生的压力而实现,药液在硬膜外间隙内扩散成不均匀的圆球状,扩散平面不大,容易出现单侧阻滞/阻滞不全。
(三)脉冲泵药物注入技术
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技术,简称脉冲泵注入技术。脉冲泵注入技术是指硬膜外导管远端有多个出药孔,当药液以脉冲的形式通过硬膜外导管时,由于速度和压力的影响,所有的出药孔都有药液流出。相比之下,CEI流速缓慢,药液更多的是从最近端的出药孔流出,因此,IEB使药液扩散范围更为广泛。与其他药物注入技术相比,脉冲泵药物注入技术的优点在于:硬膜外腔是潜在腔隙,需要压力将药物“喷射”出一定的距离。手推药物产生的瞬间压力大,药物传递远,散布也就比连续泵入均匀,效果更好。脉冲式给药模拟了手推药物的程序和压力,特别适用于分娩过程中的“爆发痛”。
小结:
总之,利用硬膜外分娩镇痛方式已经成为了当前最为广泛的镇痛方式,可以帮助产妇减少生产痛苦,提高生产率,降低剖宫产率,缩短产程。该方式对产妇好婴儿的不良影响很少,至今还没有发现,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分娩镇痛方式。
参考文献:
[1]张华. 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J]. 母婴世界, 2018, 000(018):51.
[2]杨瑞, 张玲. 产妇自控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J]. 医学信息, 2007, 020(002):286-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