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燕
(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泰州225300)
【摘要】目的:评估子宫内膜病变患者实施宫腔镜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针对60例本医院诊治的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纳入实验资料,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是抽取时间,以奇偶法对患者分成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各30例。分别予行常规治疗、宫腔镜电切术治疗,比对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应激状态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子宫内膜病变患者手术时间具有一致性,显示出数据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低于参照组,较之于术后出血时间,显示出数据检验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低于参照组,显示出数据检验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阴道出血、低钠血症、子宫穿孔、空气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率(10.00%)低于参照组(36.67%),显示出数据检验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病变患者行宫腔镜电切术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创伤水平,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关键词】子宫内膜病变;宫腔镜;并发症
子宫内膜病变是临床中常见妇科疾病,现阶段人民群众生活习惯改变、生活压力较大,故造成子宫内膜病变发生率逐年升高,严重危害广大女性群体的生活质量[1]。对此,本研究就子宫内膜病变患者治疗方式加以分析,讨论宫腔镜电切术的治疗价值。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针对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本医院诊治的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纳入实验资料,60例,分组法为奇偶法,分别是实验组(n=30)与参照组(n=30)。实验组子宫内膜病变患者年龄上限47岁,年龄下限24岁,年龄均值是(35.64±8.02)岁。参照组子宫内膜病变患者年龄上限46岁,年龄下限24岁,年龄均值是(35.60±7.96)岁。对2组子宫内膜病变患者年龄数据资料实行验证,P>0.05,具有可比性特征。
1.2方法
参照组予行常规治疗,取子宫内膜病变患者膀胱截石位,实施全身麻醉后应用刮勺对其宫腔内壁、宫底进行刮治,刮治2-3周左右,应用超声对其刮治结果加以观察,尽量将全部病变资质细胞刮取干净[2]。静脉给予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缩宫素,剂量为10U,观察无活动出血点后,结束手术。术后将患者所切除的病变组织送至实验室实施病理检查。实验组通过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取子宫内膜病变患者膀胱截石位,实施腰部麻醉,应用膨宫液进行膨宫处理,膨宫液为5%葡萄糖注射液,维持子宫内膜病变患者攻强压力在100mmHg[3]。置入宫腔镜与电切刀,在宫腔镜下明确患者的病变位置,应用环装电极将患者病变位置切除,并向外辐射5mm作用[4]。应用电凝方式进行止血,观察子宫内膜病变患者无活动出血点后,结束手术。术后将患者所切除的病变组织送至实验室实施病理检查。
1.3观察指标
观察子宫内膜病变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术后出血时间。记录患者的手术后并发症情况,包括阴道出血、低钠血症、子宫穿孔、空气栓塞等。
1.4统计学分析
全部60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病案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之中,计量资料表示成(均数±标准差)形式,包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术后出血时间指标,实行t检验,满足正态分布。计数资料表示成例数n(%)形式,数据实行X2检验,包含:子宫内膜病变患者阴道出血、低钠血症、子宫穿孔、空气栓塞等并发症情况。P<0.05,显示出数据检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子宫内膜病变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术后出血时间指标比较
对比子宫内膜病变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数据(见表1),子宫内膜病变患者手术时间具有一致性,显示出数据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低于参照组,较之于术后出血时间,显示出数据检验统计学意义(P<0.05)。
表1:子宫内膜病变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术后出血时间指标比较
3讨论
子宫内膜病变一般多为内分泌系统紊乱、炎性疾病刺激所造成,患者临床表现为子宫出血、腹痛、白带异常、不孕等症状,临床治疗多以手术方式为主,通过手术将患者子宫内膜病变组织予以切除,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5]。对此,本研究给予子宫内膜病变患者实施宫腔镜电切术,结果显示,子宫内膜病变患者手术时间具有一致性,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低于参照组,较之于术后出血时间,实验组阴道出血、低钠血症、子宫穿孔、空气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子宫内膜病变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保守治疗时间较长,且应用效果欠佳,不利于患者预后。宫腔刮治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能够将其子宫内膜病变位置进行刮除,但由于该种治疗方式极易造成遗漏、过度刮治等问题,不仅增加了患者的治疗创伤,且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水平较高。而宫腔镜电切术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提升子宫内膜病变患者治疗效果,通过宫腔镜可对患者病变位置进行全面观察,进而提升切除的准确性,将患者的病灶组织予以完全切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
综合以上结果,本研究针对子宫内膜病变实施宫腔镜电切术治疗效果令人满意,患者术后并发症得以有效控制,患者术中、术后出血量较低。因此,宫腔镜于子宫内膜病变治疗中具备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马鸿云,杨威龙,马燕琼, 等.宫腔镜电切术联合LNG-lUS治疗早期子宫内膜样腺癌及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临床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20,42(7):705-708.
[2]杨秀梅,毕翠,邵迎华, 等.经阴道多普勒超声与宫腔镜检查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诊断价值[J].医学临床研究,2020,37(1):26-28.
[3]马鸿云,马燕琼,杨伟, 等.宫腔镜电切术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20,18(1):82-84,138.
[4]袁石.优质护理服务对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手术患者疾病认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14):151,193.
[5]林暄,刘春霞,李君, 等.宫腔镜联合自凝刀射频消融子宫内膜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异常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性科学,2020,29(2):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