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提高初中德育教育质量的方法探究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月1期   作者:金剑成
[导读]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改革,我国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
        金剑成
        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初级中学 322200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改革,我国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此外,德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改善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目前我国普遍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占据着初中德育教育课堂的主体位置,仍然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这就使得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中陷入了被动的状态。在这样一种传统的课程管理模式下,学生只能通过学习和吸收的枯燥的理论和课堂知识,学生学习和吸收理论课堂知识,而不能将理论知识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局限了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提高。本文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提高初中德育教育质量的方法和策略,以期为提高初中教师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新形势;初中;德育教育;质量;方法
前言:
        作为教育事业最为重要关键的组成部分之一,德育教育质量的提高对于初中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初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德育教育放在教学的关键位置,提高德育教育质量。提高初中学生的教育质量,不但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且还可以推动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为他们的德育智美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初中教师应该以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德育教学的现状作为基础和依据,摈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持续地改进和创新自己的德育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和促进我国初中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培养他们真正品学兼优的初中生。
一、实现德育教学生活化,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千年的道德文化流传至今,教育的知识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生活,道德的教育同样与生活同步。道德教育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学生参与其中,做生活中道德发现者,道德的继承者,道德的卫道士。教师应当借助生活中的人与事,可来源于网络,可来源于身边,设立一个场景,让学生身临其中以主人翁的态度提出自己的道德看法以及处理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目的。
        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倡导学以致用的理念应用于道德教学,道德教学不应只是一个集成理论灌输,而是溶于血肉之中成为一个人的精神骨架,经受住生活中每一个事情的考验。教师要加强引导和管控,从小事出发,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加深学生对德育的印象,推进德育的发展。例如,教师在一些生活的事情处理方式上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见到长辈有礼有节,面对有违背于社会道德的事情不应盲目死守的道德,应合理合适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处理方法,比如公交车上过分的要求让座行为。
二、有效融入情感教育内容,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初中生的年龄阶段正是一个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并快速膨胀的时期,情绪容易起伏,情感丰富。教师要极其关注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引导。教育中融入情感,通过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敞开心扉与老师沟通,从而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


        教师要创新道德教育的模式,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匿名书信谈心”的形式来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没有任何顾虑地大胆敞开心扉,表达内心的想法。同时教师更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内心所想,进而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以及习惯的情感接受方式,建立一个有效的情感教育内容方案,达到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的德育教育。除此之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例如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以及流行于学生之间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这些方式有助于教师直观形象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的同时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更好地解决学生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故事分享,情景模拟再现,视频等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其中体验其中的道德道理,达到道德精神的相互渗透。
三、加强学科间渗透,扩大学生德育认知
        通过仅仅一个思想品德教育课来培养一个德育发展良好的学生有点力不从心,在初中众多课程中,可以通过学科渗透教育来对学生的德育认知进行拓展和巩固。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科内容渗透德育,让学生的道德观念,思想视野以及价值观念得到质的提高,教师还可以通过强强联合,取长补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这就需要初中各科任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渗透,借助各学科育人特点和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例如历史教师可以借助文人志士的爱国情怀,来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以及责任意识;语文教师就可以借助文章讲述作者情感,正面或者反面地来激发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各个学科相互渗透的过程,为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提供强大的动力
四、注重德育教学的生活化和实践性
        教书的形式以及育人的目的相结合是德育教育的特点。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德、智、美和体全面发展,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故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敢于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转变教学理念,把从前的课堂教育转变为课堂内与课堂外相联合,生活与教学相融合,实践与理论同步进行。比如,教师通过代表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体会和理解教学知识中的教学思想,从而学生提高和发展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伟人和名人纪念馆,参加相应的公益活动或者劳作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在实践中直接体验其中的蕴含的道理,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感,进而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快速高效发展,道德教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研究的热点。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初中德育教育质量对初中生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实现提高初中德育质量的教学目标,首先,初中教师需要改变其传统落后的德育教育方式,创新其德育教学方法,实现德育教学的实践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培养品学兼优的初中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持续性地创新其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提高初中德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忠良.新形势下初中德育质量提升方法[J].新课程·中学,2019,(4):233.
[2]陈向健.浅谈如何提升初中德育教学质量[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11):155.
[3]艾力江·多力坤.浅析新时期提升初中德育教育质量的有效策略[J].新作文:教研,2018,000 (004):P.182-1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