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现状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期   作者:刘静
[导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各国间的竞争愈发激烈,

        刘静
        (山东现代学院,山东济南,250104)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各国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上。国家竞争的原因是科学技术,而创新型人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能够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我国目前仍属于发展中国家,若是想要加强自主创新和科教兴国的需求,则需要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在本科时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能够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因此可开展本科生导师制,以便于为国家提供创新型人才。本文主要阐述基于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仅供参考。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8年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民办院校基于导师制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M2018X260。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变成本科院校的教学目标。导师制是目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能够有效结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建设发国家发展提供创新型人才。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流程中,应将项目驱动作为主动流程,从而调动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选择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理论的能力,以便于满足社会需求,符合企业发展,加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一、本科生科研实施导师制的重要性
        开展本科导师制的目地是让具有较强能力和水平的教师,指导本科生开展相关的学习,使本科生和导师通过探讨得出实验结果,帮助学生养成独立分析和思考、判断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导师制的实施,是在尊重教学规律和理念的基础上,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的讨论空间,进行教学创新。随着教学教改的推进,目前导师制已变为各本科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能够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对本科生教育创新有着重要作用
  本科教学模式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一部分高校更看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以教师授课为主体,忽视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大学生在经过高中学习后进入校园,若是直接传授创新知识,学生会由于缺少思考的时间无法接受创新教学。目前我国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学子为国家提供更多的新型技术,本科生导师制的出现改变了此种局面。当本科生完成课业后,需要跟导师学习科研内容,在此过程是学习的过程,但学生也要养成独立思维,不可一直接受导师的安排。导师需要让学生独自查阅文献、锻炼自身的思维,通过多问和多思考,统一多个问题,更好的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导师也需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合理学习创新方式和创学理念,勇于思考,打破传统思维约束,培养创新意识。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对于学生有着好处,同时也会优化教学质量,使导师能够按照学生的特长以及自身与优势,帮助学生创新尊严,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调动学生科研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科研性,帮助学生养成创新能力和意识。学生变为主动参与模式,教师转成指导模式。本科教师可以拥有独立实验室,带领学生到实验室一起学习和探究实验内容,明确导师研究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是学生随意想象,而是需要学生将想象的情况落实在实践中。导师在指导本科生科研中,需要将科研内容、科研过程和方法作为重点的内容,加强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在前期安排的科研任务需要难度适中,让学生选择简单的期刊发表文章,学生只有在科研初期获取成就感,才能够产生科研的积极性。本科导师制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论文写作[1]。
二、本科生导师制特征和培养目标
(一)本科生导师制特征
  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够弥补传统教学不足,存在的特征有:
  首先特殊性。本科生导师制的对象通常是大三学生和大二学生,正处于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但专业训练少,因此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有着困难性。本科生的任务和目标与研究生存在着不同,本科生的论文要求与形式不受约束,可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教师的科研项目开展研究。学生在研究中需要培养研究能力和意识,同时要克服固有思维,养成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次,多样化指导。导师的指导方式可按照学生的能力和兴趣改变,例如团队指导或者单独指导的方式,又或者指导的地点可在校内、校外开展工作。而科研项目可按照教师给出的题目进行研究,或者学生也可独立制定项目;最后学生和导师结合方式特殊。本科生导师制属于双向选择的方式,若是导师和学生某一方缺少激情,则无法实现预期的效果,因此可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便于两者能够更好的开展科研工作。
(二)培养本科生创新目标
  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动手能力。让学生了解科研活动方法和过程,通过导师的操作与讲解,本科生尝试实验操作。运用分析软件独立开展科研活动;其次汇报工作进展,撰写科技论文。导师需要通过学生定期汇报工作内容,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本科生要定期进行学术讨论研究,勇于接受别人的质疑,在此过程能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导师也要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懂得如何选择刊物;最后,锻炼学生的语言沟通和团队协作力。

在课题研究小祖中,团队协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各课题小组的工作间有着关联,因此课题小组的研究项目需要研究人员进行合作才能够实现。学生通过研究大课题认识到课题组的重要性,如果某人的研究进度出现问题,则会使项目进程受到影响,因此团队协作有着重要的作用[2]。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同时也是实现我国战略发展的有效方式。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有着传承教学任务的使命。但高职教育逐渐大众化,招聘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便产生了招生规模和办学条件间的矛盾。我国目前处在转型关键阶段,因此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但我国学生创新能力匮乏,主要原因有:
(一)缺少创新思维和观察力
  大学生思维活越,身强力壮,但是创新思维匮乏,主要表现在未深层思考科学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流程时,通常千篇一律,缺少突破点,主要表现在毕业论文内容缺少新意,仅是通过实验现象、图表和数据进行描述,而未分析实验现象实质。一些学生会从网上收集材料。拼凑完成论文,使论文缺少逻辑性,同时缺少支持。学生是通过观察力来获取信息,它是一种有组织且有意识的知觉能力,若是观察能力强。则会从普通的细节中找到奇迹。学生在自主科研创新中要勇于观察问题,进而发现创新点,养成创新思维。但学生的观察深度仍旧不足,虽然有时会出现灵感,但仅是昙花一现,未变成创新能力。因此,本科生在实验中需要详细的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出现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争取从多角度去研发对象,以实验数据和现象进行阐述,得到具有实验支撑的论文,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提高创新能力[3]。
(二)缺少创新意识
  我国教育始终是将理论教学作为主要内容,更加看重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一些学生被动且盲目的背诵课文,在思想上产生了实践内容重要的观念。学生在处理问题时,未养成批判性思维和探索精神。普遍认为进行科研创新要有资源以及资金、专业团队,而自身缺少能力开展科研。此种观念会使学生忽略科研创新的重要性,同时畏惧学术科研活动,缺少创新精神。
四、建设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策略
(一)明确划分导师的职责和权利
        高等院校若是想要提高学生的毕业职责,需要明确划分导师的工作权利和职责,指出导师在指导学生科研工作中的任务与内容,细化工作任务明确导师的权利,以便于导师能够顺利实施工作计划,构建协调的关系机制,使授课教师、导师和辅导员能够友好的进行工作。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导,以便于弥补学生的教学缺陷,开发学生的潜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的核心任务是学业指导,因此导师需要承担起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能力等任务。高等院校在制定政策时,需要充分提现出导师的优势,从而促进师生和谐关系,以便于教师开展指导工作[4]。
(二)招聘优质导师
  本科生导师制的内容偏向于导,比如做人教导、思想引导和学术指导。因此导师作为领路人,也是学生接触的对象,其言谈举止会影响到学生,招聘优质导师有着重要的作用。导师要有着超高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保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帮助学生找到问题存在的原因,及时改正此问题。导师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会影响到本科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导师的专业也要保证学有所成,要熟练的掌握心理学常识、教学规律。按照学生学习专业的为学生制定教学计划,同时也要有着合理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水平。具有专业能力的导师能够深化学生专业知识,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加强师生沟通,使师生更加的和谐。招聘的导师要经过严格的流程,有学院导师制成立审核小组,只有小组审核成功,才能够聘请其担任导师。
(三)加大宣传力度,对导师制有着正确认知
  在本科导师制实施过程中,教学管理部门、本科生以及导师均作为主体出现。此些主体对于导师制的认知,影响着导师制实施情况。学生和导师属于双向选,双向选择机制需要有导师、辅导员和学生等多方参与,从而形成公开透明的选择系统。学生要按照学习兴趣和志向选择导师,导师要按照自身的能力选择学生,导师有优先选择权,选择学生后不会进行调整。因此需要加大宣传导师制的力度,使多方能够对导师制有着正确认知。同时要落实宣传行动,使本科生导师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本科院校中,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作为教学核心。本科生要勇于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更好的培养创新能力和意识。科技创新项目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提供平台,导师制有利于学生申请和实施创新性课题,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条件,同时也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平台,导师制能够提高本科生素质,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能够创新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春伟,张军,文少白.本科生导师制在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9(34):249-251.
[2]陈嘉艳,黄晓林,周舜华,朱信华.科研导师制下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19):208-212.
[3]张小卿,吴景东,张志星,苏妆.基于本科生导师制培养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创新思维及科研能力的思路[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01):10-12.
[4]唐亮,张敏特.导师制下的高校优秀本科生创新研究能力培养模式思考[J].明日风尚,2018(21):151+155.
[5]关怀,罗容.全程导师制构建本科生科研实践创新能力的全程培养模式[J].医学教育管理,2018,4(S1):1-3.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东路水华路景苑小区17号楼,刘静收
电话:159696723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