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物教学中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素养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23期   作者:张晓楠
[导读] 家与国紧密相连,对家国的情怀自古流传
        张晓楠
        陕西省商洛中学
        摘要:家与国紧密相连,对家国的情怀自古流传,绵延至今,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纽带。而历史学科在培育家国情怀上具有着显著的优势,丰富的历史素材,尤其是优秀的历史人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本文旨在探索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让历史人物走进学生内心。
        关键词:历史人物、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在国家“立德树人”的要求下,历史学科应发挥其育人优势。而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其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宿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一种情感,一种追求,一种责任,它不像具体的知识可以去背诵记忆,也没有具体的方法可以去模仿学习。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明确在历史课堂上,想让学生流露真情实感,往往不是刻意设计出来的,更多时候是自然而然,潜移默化,甚至是日复一日的熏陶。所以,对家国情怀的培育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材中的众多历史人物就可以作为教师用来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资源,通过学习、了解古今中外历史人物的优秀事迹和他们身上的精神品质,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味家国情怀,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历史人物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简单梳理人物的生平事迹,必将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家国情怀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教师要不断的尝试与探索。
        一、课堂选取典型历史人物作为教学案例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应该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进来,在课堂上和学生民主、平等的交流,给学生提供情感升华的空间。同时,历史包罗万象,可供选择的历史人物数不胜数,教师应当选取典型的历史人物,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从而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在中国古代,有千古一帝秦始皇,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有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孔子,也有精忠报国的岳飞,收复台湾的郑成功等等;中国近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面对生死存亡,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站了出来,为争取民族独立而奋斗,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自强求富等等,为了保家卫国,多少中国人英勇和敌人殊搏斗,表现出了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和家国情怀;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不懈奋斗,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而奋斗一生至死不渝;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敢于吃苦,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争取”的中国革命道路,带领中国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在这过程中红军战士的长征精神也成为了激励我们当代人的精神财富;在社会主义和建设时期,家国情怀则集中体现在热爱社会主义、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如铁人精神,“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等等。这些人物身上都体现着对民族,对国家的赤诚,是家国情怀教育的典范。
    总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涌现出一批具有典型的家国情怀的优秀历史人物,这些都是可供我们选择的素材,但是,以上讲述的都是正面人物,有些历史人物往往具有两面性,这也是我们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出发点,我们可以提供资料让学生来分析,从而更容易得到情感上的共鸣。比如晚清权臣李鸿章,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有人说“李鸿章是个好人。但是生不逢时,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结果被人们骂为汉奸。

”,也有人说“李鸿章在历史上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他写的一手好字,是个大才子。死后也没留下什么遗产,可谓也是个清官。”历史对李鸿章的评价有好有坏。在讲述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尽可能多角度的去了解这个人物,让学生有全面的认识,要让学生了解到,李鸿章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李鸿章生逢清朝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清朝要他承担的总是要遭受骂名之事。因此,评价一个人,要把他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思考,只有让学生平心静气、理性来思考李鸿章所处的境地时,学生才能发现,李鸿章长期处于内忧外患的夹缝中,处于既不能得罪洋人又要忠于朝廷的夹缝中,虽小心翼翼,东补西贴,如履薄冰,但最终未能扭转晚清的命运。李鸿章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但是他的身上也有爱国情怀,有值得我们学习的民族责任感。
        二、课后组织丰富的历史活动
        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外活动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更真实、更直观的感受。由于受课堂时间和学校硬件设施的限制,现有历史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手段还不够丰富,不仅难于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而且也难于满足学生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快和活泼向上的特点。因此利用好课外时间,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条件,因地制宜的开展丰富多采的历史课外活动,这无疑是对课堂教学的良好补充和延伸,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家国情怀。我们在平时可采取以下方式开展活动:
    1、历史人物专题报告会。利用各种重大的节日,搞必要的爱国纪念活动。举办专题讲座或专题报告,尽可能在年级或全校范围内进行,使更多的学生受到教育。为了具体地、形象地、直观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举办相应的历史人物图片展等。
    2、播放历史人物纪录片、故事片。。近年来,随着中学历史教材的不断完善,随着音像制品的层出不穷,学校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相应的欣赏活动,既能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又能达到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能更好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欣赏的方式可以是固定的课堂时间,也可以是课间的十分钟,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休息娱乐的同时,把知识传播、思想教育和文化娱乐融为一体。
    3、历史演讲会或主题班会。例如五四青年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里,都可以举办这样的历史课外活动。这项自我教育活动,能使学生增强参与意识,并从思想感情上进入“角色”,受到深刻的教育。学生所得到的感受也要比教师讲授的亲切,从而取得更佳的效果。
    4、开展历史人物知识竞赛,这项活动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课外知识,开拓视野,而且还能更深入的了解历史人物。例如:可以利用建国七十周年的契机,开展相应的建国伟人知识竞赛。
        总的来说,在历史人物教学中,历史课外活动要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历史课外活动对于学生情感的升华有着重要的优势,这种强烈的情感是课堂教学很难达到的。因此,历史课外活动要把思想教育作为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家、爱国的家国情怀和为祖国建设努力学习的热情。课外活动和普通课堂教学要紧密结合,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基础,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相关历史人物知识后,才能更好的在课后活动中发挥特长。因此,要正视两者的关系,让家国情怀真走进学生内心。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蒋小军.高中历史人物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D].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3】朱汉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释义[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