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用当中学习英语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23期   作者:叶小玲
[导读] 丹麦语言学家斯帕森曾经说过:“教学外语的首要条件是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外语,
        叶小玲
        福建省晋江市永和中学       
        丹麦语言学家斯帕森曾经说过:“教学外语的首要条件是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外语,使用外语,学外语像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潜在水中,而不是偶然沾点水,学生头浸泡在水里,才感到自由自在。这样他们才能够像一个熟练的游泳者那样乐在其中。”
        这段话很明显地告诉我们,英语教学要想不成为单纯的一个所谓“学科”,要想不枯燥,不学了忘、忘了学,不想过上一阵就全还给老师,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学以致用,要在用中学,学中用!
        那么目前的中学生应该如何在“学中用,用中学”?我们的英语教学工作者又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使用习惯?下面,本人结合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从几个方面做一下分析:
        第一,要想“学中用,用中学”,首先自然得提高英语的使用,应该把英语的表达提到一个非常的高度来。
        和我们的母语---汉语一样,英语有着天然的优势,那就是表达。我们每个同学都是有表达的欲望,都是希望得到认可和表扬的,他们用汉语说出写出美丽的句子文章而受到表扬时很有成就感,在英语越来越重要的现在,如果他能用英语流利地表达自己,他会更加自豪的。
        作为一门语言,书本上的英语只不过是活生生的有趣的交际工具的一种书面符号,真正有意义在于用一种语言表达、接收、传输信息,利用它去学习、了解、享受生活,创造生活!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使用英语的重要性,自觉地引导学生使用英语,为他们使用英语提供创造条件。我们可以适时地应用“值日生报告”、“英语角”、“兴趣小组”、“交谈”、“日记”、“作文”、“表演”、“采访”、甚至“辩论”等等方式,为学生使用英语提供机会。当他们用英语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时,当他们又掌握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时,当他们写完一篇英文日记时,巨大的喜悦包围了他们,并促使他们渴望更多的英语知识,渴望更有效地运用英语,于是他们的学习过程就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篇章。英语的使用也就自然地进入了他们的生活。当他们真的要用到英语时,也自然就手到擒来,出口成章,其英语的水平也自然高于死背几个句子,高于为了考试狂做一堆堆的资料。
        第二,要想“学中用,用中学”, 英语教学工作者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使用英语习惯,在教学中应该突破课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这点我着重阐述一下。
        1. 突破“ 课本中心”
        很多人多年学习英语最终才发现除了几个生硬的语法和句子自己根本就没学什么东西。拿过英语材料头就大,看个英语说明老半天憋不出个意思,写个什么吧完根本憋不出几句。就像我自己,念书时英语好像还不算太差吧,多少也过了英语六级,当年在我们学校算比较不错的了,可我记得那时手机还比较新鲜,当老妈很自豪地把人家的手机英文说明拿来叫我帮助翻译时,我半天也没法完全看懂,自然也没法指导他操作,当时那分尴尬实在是无法形容,还英语专业呢!真给老妈丢人。现在想想,当年课本、课堂所学,我是掌握得还好,但课本、课堂之外,太少别的英语语言材料的输入了,根本也都不会去使用它,老师也不会要求你课外需要增加哪些阅读,或教怎样使用英语。
        英语教学离开一定的课本,没有相应的教材,东抓西捡,自然不行,但如果完全被课本所束缚,不仅教法会凝滞、教学受到限制,使用也无从谈起。

所以在教学中要增加语言材料的输入。在利用课本的同时,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我们应该使用电化教学手段,逐渐增加与课本水平相近的语言材料。同时,学校图书馆应该增订简单的英文图书供学生借阅,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多买英文图书、订英文报纸,比如《二十一世纪报中学生版》。这样会使学生既学课本内的知识,又有在广泛的生动材料中让所学词汇、语法及语音在其他情景中不断地反复再现,从而在真实生活中将词汇、语法、语调的意义生动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学生也能跟着材料的设计自觉地参与练习,积极进行思考,从而使英语学习的方法升华到更高境界,尤其是学生学习兴趣大增而且持久,语言信息大增而且易于吸收。这是我们多么希望看到的结果,不是么?
        2. 突破“课堂中心”
        课堂教学,它是英语教学与活动的主要场合。但是大家都知道,光靠课堂上的几十分钟来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只不过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而已。无论教师怎样精心设计,学生怎样努力配合,没有课前课后的使用,都很难实现这一愿望。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就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语言的学习决不能局限于课堂。如果把语言当成一门应考的要笔试的课来学,那离使用的目的就越来越远,学生就会感到它是个任务、负担,而不是一种应用着的作为需要的一种语言,一种学有所用的技能。到了课后,情况好的话到毕业后学生就将它抛于脑后了。
        所以,学好并用好一门语言必须从课堂中心跳出来,走一条课内与课外结合的路。鼓励学生课外多使用英语,尤其现在,大家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各种工具越来越多,媒体越来越普及,什么电脑、手机、电视、Mp3,复读机,很多家庭都有,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如何应用这些东西,把传统的复习、预习、讲授、练习都纳入到生动有趣的言语活动中去。可以听英语歌曲,看英语电视节目,观英语电影,可以讲英语故事、学英语歌曲,熟练后到学校、班级来“秀”来节目表演,这样,课堂就会有生机,学生也会更有兴趣和动力,享受学英语的乐趣。
        3. 突破“教师中心”
        教师的作用,作为教师,我自然不会否定它了。但学生的学习又不能完全依赖于教师。教师要把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爱学、肯学、会学”的良好习惯养成上。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接触标准优美的发音,规范工整的书写,主动有趣的情景,可意会难言表的文化内涵。让学生理解外语源于生活又应用于、融合于生活的功能,感觉到语言的自然美,增加学习外语的兴趣和信心。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教设备代替教师的讲解,教师要从旁指引、辅导和解疑,让学生直接同活生生的英语见面,直接主动地吸收、了解、练习和掌握。让学生跟录音学,跟录像学,跟英国、美国人学,跟同学学,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仅理解了语言材料、实际运用,而且增强了语感,领悟了非语言材料的运用。这样对学生完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人格,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当然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英语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和业务素质,不断充电、进步。
        第三,“学中用,用中学”,必须引导学生注意语言文化差异。
        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学生在使用英语时免不了会遇上这种差异,从而影响他们正确、规范地使用英语,所以,教学中,教师除了使学生掌握和提高语言的基本功外,更要使他们了解英语国家特定的语言环境、特定的文化母体以及特有的文化观念等,努力扩大知识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弥合文化沟壑,才能让学生在英语使用特别是用英语交际中随机应变,达到语言使用的目的。
        总之,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用来使用的,大量的事实也告诉我们:要想真正学好英语,我们一定要把它作为一门语言,在使用中学习,在学习中使用,听说读写,各管齐下,我们可以听录音、听广播、听电视;我们应该课前说,课上说、课后说;我们还要师生说、生生说、人人说;读书看报记日记,口语练习不能停,不断使用,不断提高!
        让我们都告别“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积极使用,真正学好用好英语这门语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