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化学教学效果三部曲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2月下   作者:冯胜辉
[导读]

冯胜辉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九龙镇中学  638510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2-068-01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观察和实验学习经历,化学教学效果出现“上不去,下不来”的“高原反应”。如何提升化学教学效果,笔者以为,唱好三部曲,有序有效提升化学教学质量。
        转变陈旧教学观念,渗透主动学习意识。新课改背景下,“自主、探究、合作”已成为化学教学新理念。作为实验性强的学科,如用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必然造成学生失却主动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以问题为导向,就是要把学生引进“问题学习”场,而且,问题归学生所有,最好由学生提出来,遗憾的是,不少化学老师生怕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索性自己一手包办,“老师问,学生答”这种陈旧的问题教学模式,导致学生被追问,被灌问,被动学习方式极可能导致学生消极应付。只有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不足,才能真正建构化学知识,在教师适时、适度点拨下,所形成的化学知识或技能才牢固。适度引进“小老师”课堂教学,启动“兵教兵”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课堂教学的话语权,充分彰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活动为主线”教学理念,实现“优教、优学、优用”有效教学愿景。例如,教学第一课,教师可与学生先交流,而非直接进入教材学习,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钠与水结合、分子与原子结构等化学知识,让学生调动感官,感受到化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用兴趣驱动学习。
        构建生动化学课堂,改善沉闷研学氛围。尽管化学是理科,但仍可摆脱枯燥、乏味,关键是化学教师自身素养。


传授同样的化学知识,不同教师的课堂教学氛围会有云泥之别。化学知识抽象、陌生,即便了解一些化学现象,但仍不明白其中原理,教师就有必要化抽象为形象,化生疏为熟悉,赋予化学知识丰富、生动的形象。例如,讲解五氧化二磷燃烧,不妨从“冒鬼火”这一神秘、生动的化学现象说起,人死如灯灭,怎么睡在地底下多年的尸体竟“怒火冲出了坟墓”,教师不妨卖个关子,让学生沉浸在探索氛围中。“这究竟是天意,还是人为?”对化学知识进行适度包装和转化,学生才能感受学化学生动有趣。讲好化学故事,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感受到化学知识具体可感。
        增加学生实践机会,现场验证实验结论。不少初中化学实验属于验证性实验,也正是基于此,教师误以为,学生犯不着劳心费神重做实验,这恰恰违背了化学“实验性和实践性”的教学规律。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教师一定要充分有限实验条件,组织学生做完实验,做好实验,一般不提倡学生对实验结论死记硬背,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亲自观察实验现象,自主探究实验结论。在验证实验中,可能出现跟教材不一致的结论,这就需要反观实验条件,是否完全按时实验要求,规范实验步骤。例如,在学习制取氧气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进入实验室,自己动手制取我们赖以生存的氧气,当学生实验成功之后,心理上会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能够积极学习化学知识,并不断进行探索,提高学习效率。正因为学生亲自参与“氧气制取”实验,才能认真观察实验过程中所发生的实验现象,并自觉探索现象背后的规律。让化学教学回归实验性和实践性,目前最大的困境是时间不够,随着教育部有关“课后服务全覆盖”的指示,化学学科每周还可能争取一节实验课,教师要充分这一机会,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生动建构和理解化学知识,运用化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化学问题。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从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进军,开展有一定挑战性的创新实验,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课内化学知识。
        为了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改变目前化学教学低效的不良局面,教师要从转变陈旧观念开始,不断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自觉改变化学枯燥无趣的不良教学状态,用良好的心态,美好的形象,生动的语言,讲好化学故事,推进化学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