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3/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2期   作者:郭启岭
[导读] 时代、科技、教育的飞速发展对高中历史教学产生了极大程度的影响与冲击。
        郭启岭
        齐河县实验中学  山东  德州 251100

        内容摘要:时代、科技、教育的飞速发展对高中历史教学产生了极大程度的影响与冲击。基于此,教师就需要充分的掌握全球史观的特性和特质,充分的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素养等情况,对原有的课堂教学环节进行全面的创新与优化。积极的引入新内容、新知识、新方法、新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机会。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
关键词:全球史观;高中历史教学;运用;研究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是特殊的史学观念和史学范式,也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思维和研究视角。主要是从全球的整体历史发展入手,对各阶段情况和实际发展进程进行探究和研讨。使学生能更好的借助史学研究方法和整体史观,更加全面的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感悟历史。因此,教师应树立生本教育理念和创新教学思想,从全新的方向和角度剖析历史课堂教学,从立德树人的层面出发,借鉴和参考成功的课堂教学案例和经验,构建适合当下高中历史教学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全新的教学体系。以期能全面提升学生的通识意识和家国情怀。
一、现阶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全球史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部分的高中历史教师习惯于根据教材开展历史课堂教学,会根据其时间发展顺序进行相关内容的讲解。但其重心往往会集中在中国不同时间段的政治制度和其他历史问题的分析,或根据考点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这就导致了学生的认识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部分教师对全球史观的认识较为浅薄,无法很好的将其和实际的课堂教学进行融合。这就导致了教师花费更多时间进行备课和讲课,但整体取得的效果仍然差强人意。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则无法以中立的态度对待和解读问题,即便是利用的信息化的手段展示与全球历史有关的内容或事件。也只是将不同地区的历史和各个国家的历史进行叠加和拼凑,且课堂极容易受到民族情感和个人情感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教师会统一的从文物史观进行相关的分析和讲解,课堂中的自主探究与师生互动环节相对较少。且部分教师所设计的实践活动大同小异,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学生难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
二、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应用的措施
(一)立足全球史观,整合教学内容
        当下,教师应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教材,掌握课堂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对趣味性和多元性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在这期间,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网络上海量的历史信息和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筛选、整合,引入具有趣味性、多元性、历史性、育人性、特色性的资源。例如,在进行“从中华文化起源到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教学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起源、早期国家、诸侯纷争、变法运动、秦一统六国、西汉与东汉等的历史知识点,构建全球史时间轴,根据不同章节的知识点引入古巴比伦、印度、埃及等,同时期的文化发展和政治制度发展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历史进程来进行推导,使学生们更加深入的掌握历史的本质、内涵、联系。
        教师也可引入与教材当中所呈现的历史内容相关联的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史料文献、名人事迹、历史事迹等相关的内容。或是立足于当下,有选择性的载入与某项历史事件有关的现实问题、实践新闻、科技成果、发明创造等,使学生能更好的感受中国的底蕴和精神,全面的提升其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另外,也需导入与西方国家历史发展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文学、艺术、风俗、习惯、人文等有关的历史资源,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将之和教材内容进行对比,使学生能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和思想。


(二)立足全球史观,构建教学情境
        历史是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过程当中逐渐累积起来的,具有过去性、时代性、不可复制性。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手段对复杂、晦涩、枯燥的历史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转化,充分的围绕课堂教学主题,为学生构建基于全球史观的历史课堂教学情境,在其中增加文本、图片、音频、动画、视频等的元素。以全球史观为媒介,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和探索。
        例如,在进行“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看甲午中日战争、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等的视频。或是截取1851年起至19世纪末,西方国家国内、国际发生的重要的事件和战争,引导学生利用全球史观的思想来进行分析和对比,立足于历史应有的人物追求和价值取向的进行学习。使其能更好的掌握史料和史料之间的密切联系,并能客观的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来分析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而在进行太平天国运动的讲解时,除了向学生分析自然灾害、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危机之外,还应结合当下的政治与社会发展,系统的介绍列强入侵因素,参考历史地图和资料文献,以史料为参照来进行论证。在讲解洋务运动时,教师可录制微视频,向学生详细的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内忧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外患,对当时清朝政府产生的影响,以及官办近代军事工业、开办近代民用工业、新办新式学院、建立新式海军等的重要举措,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和维度入手,分析造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而在介绍火烧圆明园事件时,教师可播放历年来我国追回圆明园重要文物,引导学生结合当下的世界格局和众多地位来进行讨论。全面提升学生对国家的使命感、责任感、归属感、认同感。在引导学生学习瓜分中国的狂潮时,可借助时局图,日本、英国、法国、沙俄、德国在清朝的势力范围与强租海湾、地区的对比表,有效的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人类社会进步、民族自强、国家强势的使命。
(三)立足全球史观,开展多样活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将小组合作学习式教学与全球史观进行有机组合,遵循异组同质、优势互补、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小组划分,其人数可控制在4~8人左右。充分的考虑学生全球史观形成的差异,为其设置难度适中、契合学生思维的学习任务。而教师也可在其中增加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角色扮演、知识竞赛、主题辩论等环节,提升活动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也可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参与其中,加强对学生的活动状态和发展动态的关注,有效的提供相应的指导和辅导,使学生能学会利用全球史观的分析和看待问题。让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和看法,通过思想冲击和经验交流激发学生的灵感和思维,使其能跳出传统的历史课堂的局限。而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设计基于全球史观的综合实践性活动,并在其中渗透全球史观、家国情怀、立德树人的主题,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或者文献,由小组学生共同进行活动的分析、策划、组织、实践。以期能使学生更加客观、全面、系统的学习历史、认识历史、感悟历史。
结束语
        传统的史学框架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和独立性,而在引入全球史观之后,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明或历史事件相关联,充分的尊重文明的差异和民族的多样性,从宏观和联系的角度入手,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类的发展和演变进行剖析与研究。在教学时,教师也可引入与家国情怀、立德树人、全球史观等元素,将现代教育方法和信息教育手段,与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组合,构建基于全球史观的历史教学课堂,并为学生安排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践探究的环节。以期能为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全面的应用全球史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燕.全球史观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J].情感读本,2020(09):25.
[2]魏其宁.从全球史观角度谈高中历史教学发展路径[J].高考,2019(25):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