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知识迁移在政治新教材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3/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2期   作者:马丽娟
[导读] 知识迁移,是指一种知识对另一种知识学习的影响。
        马丽娟
        绛县职业中学 山西省运城市043600
        知识迁移,是指一种知识对另一种知识学习的影响。“如果我们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教育”,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如是说。的确教学过程非常依赖先前的知识与经验。在教学思想政治课的近20年中,我越来越认同这一观点。十年前还在使用旧教材教学时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反思学科间知识迁移在高一政治(上)中的作用》。新的教材教学又要接近十年,现在我想再来谈谈知识迁移在高中政治新教材教学中的运用。
        注重学生概括总结能力的培养,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谈到此问题时说:“概括是知识迁移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学习时要把新旧知识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如果不能概括也就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也就难以产生迁移。正因为如此,所以在新教材教学的这些年,我都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比如在学习新知识是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切实把握教材内容。首先布置好学习内容,同时注意教材导读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学习。将知识问题化。例如《经济政治社会》教学中,
一、注重知识间的知识联系和脉络
(一)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你能否概括出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请用简图表示出来。
(二)、阅读教材,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科技的作用,人才的作用
(三)、阅读教材,立足国内、国际大环境归纳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查一查综合国力包括哪些内容?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如何?
        二、注重学生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把握。
注重学生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把握,主要要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构建,形成知识体系。主要的方法有
(一)主体法。在学习《经济政治社会》知识时我们经常会用到的主体有国家、企业和个人。如在学习《劳动和就业》一课时,其中一个教学重点就是怎样解决就业问题采取主体法分别从党和政府的角度、劳动者个人的角度、企业的角度全面分析,形成对这一问题的完整知识体系。学习《经济政治社会》时将全书主要知识,从以下几个主体归纳,分别为公民的知识、政府的知识、人大的知识、人大代表的知识、党的知识、政协及其他民主党派的知识、国际社会的知识等。
(二)目录的方法。纲举目张,教材目录是非常重要的把握知识知识结构的工具。在学习中强调学生学会去看目录,甚至要求学生去抄写目录。如在教学小结时通常让学生依据目录写目题、问题。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不知不觉中会有意想不到的长进
三、重视学科间知识迁移
        学科间知识迁移在政治教学中是常用的。政史不分家,学习政治理论需要丰富的历史知识支撑。比如学习《经济政治社会》第四课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原因时,可引导学生复习历史上所学到的不同社会形态的生产力的标志一一生产工具的知识,促进学生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实行这样的基本经济制度根本上是生产力状况决定的。文史一家亲,学习《哲学与人生》时经常与同学们一起运用语文书上的名篇名句,名人名言等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政治理论观点,提高学生的理解。经济生活内计较多计算题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公式、价值量的计算、汇率的变动尤其图表题: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这时又需要过硬的数学知识。
四、注重利用现代教学技术。
        注重利用现代教学技术,精心设计课件,创设形象的情境促进知识迁移。在教学联系的客观性时,运用地理课星球的运动知识迁移,制作动画充分展示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运动极其关系不受任何神与人的支配,其存在与运动完全是其内部关系引起的。这样学生非常容易就理解了联系客观性原理含义。与此类似借助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尤其高中刚刚学到的学科知识迁移到政治课教学中,增加了教学信息容量,丰富了学生感性经验,能够极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快更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而且增强其对政治学科认同。


        当然在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知识迁移时,也存在问题比如负迁移作用现象出现。比如学科教学不同步,所运用的东西学生还没接触到,像教到“产业结构”时,用化学原子结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但由于化学还没学到这一知识,学生系不受任何神与人的支配,其存在与运动完全是其内部关系引起的。这样学生非常容易就理解了联系客观性原理含义。与此类似借助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尤其高中刚刚学到的学科知识迁移到政治课教学中,增加了教学信息容量,丰富了学生感性经验,能够极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快更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而且增强其对政治学科认同。当然在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知识迁移时,也存在问题比如负迁移作用现象出现。比如学科教学不同步,所运用的东西学生还没接触到,像教到“产业结构”时,用化学原子结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但由于化学还没学到这一知识,学生对原子结构还不是很清楚,这样无疑增加了教学难度,耽误时间,起了副作用。这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学情,针对学生实际选取迁移知识素材。

食品安全知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边东海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新集中学,陕西汉中713112
        摘要:针对微生物、植物、动物和有毒非生物物质引起的食物中毒,列举相关典型事例,阐述食物中毒发生与预防的生物学原理及合理膳食的理论依据,以增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和培养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
        关键词:初中生物;食品安全;合理膳食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食品安全知识教育的现况
1.将食品安全知识当作考试知识
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之下,初中生物教师所开展的食品安全知识内容都将被纳入到考试内容中,从而影响了教师开展教学灵活性,使得教学内容过于沉闷、单一,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如果只能够一味的依靠考试内容来充实食品安全知识教育,那么必将影响生物学科教学价值和效果。
        2.认为食品安全教育没有实际用途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在很多时候都是由于监管不到位,而造成了食品安全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很多时候消费者并不知情,在不知情的情况之下而食用了具有危害性的食品。而在初中生物学科教学之中,教师也时常忽略这一问题,大部分认为食品安全知识教育缺乏实际性,而选择放弃教学。所以,这种意识形态也影响了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在初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二、食品安全知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1.预防由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由于个体微小,单凭肉眼无法观察到,容易被人们忽视。然而,代谢类型多、代谢强度高、繁殖速度快等特点使细菌在水体、土壤、空气中几乎无处不在,这就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了温床。
        2.预防由植物引起的食物中毒
        预防野菜中毒植物是我们食物的重要来源,但许多有毒植物却常常会使人中毒。现代人对各种绿色、原生态美味佳肴的追求,致使各种野菜常被作为食物食用。然而,一些有毒的野菜却会在不经意时使误食者中毒。
        3.预防由动物引起的食物中毒
        预防动物腺体、内脏等的食物中毒动物是我们获得蛋白质的主要食物来源,但一不小心,也会带来麻烦。许多动物的某些腺体、内脏器官等可能存在有毒物质,在食用时必须格外小心。
        结语:食品安全教学活动属于双面活动,既需要学生给予教师回应,也需要老师如若真心去和学生沟通,这样学生就能产生一种安全感与道德感,头脑清晰地去解决问题,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才能有效拉近,才能够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李华祥.试析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8(25):1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