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琳
衡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省衡阳市421000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问题的内容应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蒙精神气质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手段、方式、方法和载体问题。本文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特殊性困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也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新的显著的变化。然而,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有效回应这一系列新的变化,常常“解题低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许多不合时宜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头脑无疑是深层次的原因。因此,确立符合当前社会环境下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就显得异常必要和迫切。
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特殊性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界定、划分依据和标准等问题,必然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问题的内容。当前,围绕着现代性,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困境,总体上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1.弘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主体间的对象性活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党性与人性的统一。主体性是现代性的根基,人的主体性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人的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尽管一部人类意识发展史,可以看作是人类呼唤自身主体性的历史,但是,主体性无疑是现代社会和现代现象呼喊的最强音。因此,主体性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教育判定现代性问题的最主要标杆,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建构的,就把其归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否则,就不纳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内涵涉及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功能、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模式、教育评估和理论研究等多个方面,包括主体性和发展性的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主体性的教育目标,以“人是有主观能动性”为基本出发点的理论研究,强调自我教育的方法和确立主体性的评价标准等等。
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相反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化倾向。这种客体化倾向与主体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客体化过程有所区别。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去客体化倾向主要是指去神道主义影响下人的客体化倾向,去封建传统经学和礼教影响下人的客体化倾向。因此,弘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也即是摆脱马克思所言的两个依赖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影响,最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实现“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
2.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气质是启蒙
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解放,它具有启蒙的价值和功能。长期以来,人们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一个单纯的政治学命题,简单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一种实现阶级统治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正是这个原因,使人们往往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蒙功能和精神气质,甚至将其列为启蒙的对立面,这是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误读。把握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启蒙的精神气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从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的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个政治学教育命题,同时也是一个教育学命题。作为教育学命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启蒙的功能自不待言。但是,即使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政治学命题来说,其所具有的的启蒙功能和气质也是不言自明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启蒙了多少青年的民主意识、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激励了多少热心青年纷纷奔赴民族、民主革命的前线。
其二,启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特质,而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之前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有没有启蒙的功能呢?当然有,只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方面的职能要多于启蒙功能。
从阶级属性和精神实质上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指向无产阶级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和宗旨。因此,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启蒙特质也不言自明。
其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蒙属性不仅体现在它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也体现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标、精神气质和功能等方面。当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启蒙责任并非由思想政治教育独自承担,其他领域、学科如文学、艺术、哲学等也具有承担启蒙责任的使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承担了马克思主义启蒙责任的大部分职责,马克思主义的启蒙精神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各个基本范畴。仅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为例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阶级性、教育性等特征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启蒙”属性,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彻底的批判性决定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实践和党的思想政治历程中的经验总结所证明了的现代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趋向采用现代化的手段、方式法和载体。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思考
1.我们要对西方现代性保持应有的理论警惕,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中谨慎使用“现代性”。
(1)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具有特定的内涵,并不是说我们被卷入现代化进程之中后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具有“现代性”的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绝不仅指政治经济制度,它更侧重指代知识理念体系和个体——群体心性结构。在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非现代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方法、手段和载体等等。所谓打着现代性的旗号,“换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屡见不鲜。
(2)现代性本身具有的意识形态性表明,我们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保持理论警惕性。我们所建构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与西方的现代性德育、现代公民教育有着根本上的区别,尽管在时代上我们正进入一个“地球村”时代,但经济全球化引发的文化不安感却有加剧的趋势。西方现代性尤其是西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批判吸收,并非从西方现代性德育、现代公民教育中照搬几个时髦理论过来就是现代性的思想政治教育。(3)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中,许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非“现代性”的,有的甚至是“传统的”“后现代的”;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都冠之以“现代性问题”的罪名。
2.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建构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尤其是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
(1)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建构的标准和尺度。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建构的各个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中西文化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现代性批判;既包含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也包含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2)当前,在思想政治育的现代性建构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尤其要坚持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曾将马克思和韦伯、涂尔干并称为三大古典现代性理论的代表。由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复杂性,加之西方学者对马克思误解、曲解的影响,我们对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一直认识不足、缺乏系统性。对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进行正本清源,使之切实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建构,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使命所在。
三、结语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必须进行批判思维,合理组织、审慎安排,先教什么,再教什么,最后再教什么,必须努力考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 王 蒙.文化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N].人民日报,2006-11-20(11)
[3] 吴晓明.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J].学术月刊, 200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