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
黑龙省富裕县第一中学
摘要:学好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历程,了解一路向前的世界文明。历史学习中不但学生要学得愉快,教师更要追求高效教学,让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成为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主阵地,让课堂更具生命活力。一直以来,众多教师们的基本追求就是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很多教师在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分层教学、合作互助学习、情境教学方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帮助。那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当如何有效结合学科特点来开展教学工作呢?本篇文章针对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提出了促进教学活动开展的有效策略,希望和各位共同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贯彻深入,当今的教育教学理念也在发生着很大的改变,学习成绩不再是人们唯一关注的东西,注意力也逐渐分散到学生们的学习过程、情感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越来越被重视。然而,对于初中历史这门课程来说,它本身涉及的知识面很宽,需要背诵的东西也不计其数,因此就有很多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涌现出来。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同时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当今教学的重中之重。随着近年中考历史分值在升学考试中的比重增大及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态度的转变,追求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历史教学的必然要求。本文就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谈谈自己的点滴感悟。
一、 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一)很多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落后,无法赶上时代潮流
教师的教学思想及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较大影响,如教师的教学思想及方法能够紧跟时代发展变化,积极做出调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会比较高,能够较好地配合教师的各项教学工作。反之,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传统落后,教学思想十年如一日,则难以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结合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来看,其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于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落后、教学方法传统。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更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所有工作都是围绕这方面开展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长期忽视,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缺乏自主意识,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学生们学习积极性低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事情,在教学知识时,如果只有教师单方面努力,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不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那么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十分理想。初中历史是基础性课程,但由于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比较传统,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始终难以感受到学习的魅力,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同时,历史所讲述的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在学习时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比较多,而且许多历史事件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秦始皇统一六国等,虽然这些都是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些事件与他们的生活联系不大,因此,学生难以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学习兴趣比较低。
二、 如何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一)打造和谐融洽、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和环境
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想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必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
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所有教学工作的开展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给学生提供表达自身观点的机会。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这一课时,由于受到影视剧的影响,在许多学生心目中,魏国的开创者曹操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滥杀无辜的卑鄙小人,而刘备则是一个知人善用、心怀天下的明君。但是在学习这一课的知识时,教师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分析,可能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影响,不禁让学生陷入沉思:历史上著名的枭雄曹操真的像影视剧刻画的那样丑恶吗?刘备是否又真的如电视剧中所描绘的那样高大呢?许多学生对此产生了疑问,并对此提出质疑。在教学中,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需要运用自己的知识,耐心地为学生进行解答,并告诉学生要学会尊重历史。在许多历史影视剧中,虽然有对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的刻画,但也有很多杜撰的内容,在观看这些影视作品时,需要用辩证的态度进行分析。在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特点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受到历史这门课程的趣味性,这样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尽可能多的为学生们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机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各种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历史知识,感受学习的乐趣,这样一来,教学工作才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合作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迁移学习法等,借助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活动课《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应用情境教学法,让班上的学生充当临时演员,表演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在正式表演之前,学生需要对人物进行揣摩并阅读大量资料,才能更好地了解人物特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升了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三)加强对学生们自学能力的培养
历史是一门涵盖古今中外,与语文、政治、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联系紧密的课程,在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受新课改的影响,其教学方式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初中生需要学习的科目较多,教学时间有限,大部分学校一周只有2-3节历史课。因此,在教学初中历史科目时,要想提升教学有效性,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很难实现的。基于这样的原因,笔者认为在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想办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可以多鼓励学生,帮助其树立学习信心,使其感受到历史学习的趣味性。例如,在学习《新文化运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借助计算机或图书馆的资源查找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原因、意义及深远影响,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对收集资料丰富、积极认真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奖励,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发展。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无论采取的是哪种哪类教学方法,其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帮助学生们牢固掌握更深层次的知识,促进他们综合素养的不断提高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学生们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铺垫。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初中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历史)[S].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3).
[3]郑林.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学科能力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