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的编排问题与修订方向——以《文化生活》为例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月(下)第18期   作者:李军
[导读] 相对新课标,现在正在使用的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李军
        神农架林区高级中学  湖北省神农架林区 442400
        相对新课标,现在正在使用的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4年4月第5版,2016年12月第7次印刷。经过多次修订,内容观点很好的契合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论精神,结构也更趋合理,材料引用紧扣时代脉搏,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包括笔者自身在内的一线教师也还是发现了很多教学中不好用的地方,有的地方甚至被称作瑕疵,学生也反映感觉和以前用的教材有些不一样,感觉更懵了。为了更好教和更好学,以达到教的更好和学得更好的目的,我从四个方面探讨一下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第一单元值得商榷的地方,以求达到更好的完善教材以更好教和更好学,以达到教的更好和学得更好的目的。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第一单元主要围绕文化及其影响,或者作用来进行理论编排的。从纵向的角度,开宗明义,教材一开篇就直接由现象入手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文化,并在明确文化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文化与社会的角度阐述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但是“文化”作为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的核心观点,是后面相应观点和理论展开的基石,说清楚,讲透彻是很有必要的,尽管有的专家和老师认为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首先是一门思想政治课,而不是一门文化理论课程,有其思想性。比如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晓妹、谢树平老师在所著《《文化生活》教材第二单元解读》一文中,这样的观点就很明显,但这并不是说因此我们就可以不注重理论的逻辑完整和核心概念交代清晰讲解透彻。笔者认为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第一单元中“文化”这一核心概念就存在交代不清晰讲解不透彻的问题,概念扎堆,有“淡化定义”过甚的嫌疑。另外,赵竹林 郭敏老师在《《文化生活》第四单元存在的问题及修订建议》中也说“《文化生活》第四单元部分“框”“目”标题表述不明确、不严谨;知识概括存在不系统、不全面、漏洞明显;并列关系的理论出现结构混乱”等。
        作为一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文化生活》的优点是明显的,但作为一门不断完善中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其这样那样的缺陷也是同样明显的,但专家学者和同仁们从后三单元阐述的多一些,因此笔者就从知识、概念出现,缺乏严密的理论逻辑;知识详略处理不合理,导致教材内容不饱满;理论编排,同一性质理论呈课、框、目出现及修订建议四个方面对第一单元谈一些我的拙见,希望能对推动《文化生活》教材更加完善有点滴的帮助。
        一、知识、概念出现,缺乏严密的理论逻辑
        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第一单元共两课,第一课《文化与社会》开篇之框是“体味文化”,顾名思义这一目是讲“文化”,告诉学生什么是文化,并从学科层面理解文化。为后面学习文化的产生、传承、发展及影响奠定理论基础。教材一开篇是从图文并茂的文化现象入手的,通过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让学生感受文化进而“体味文化”,这样的理论编排非常好。然而,到此也只能通过具体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让学生从现象和与人有着紧密关系层面一定程度体悟“文化”,如果到此为止,后面的理论阐述就无法展开。
        为此,教材接着又从“文化现象”到“文化活动”、“文化环境”、“文化生活”进行了阐述,文化具有差异性的意味很明显,文化怎样产生的理论也隐隐约约蕴含其中,但对究竟什么是文化,这些阐述很显然仍只能是引子。为了突破文化内涵这一从教材理论编排潮流上应该略处理,但现实需要决定又不得不说一说的难点,教材不得不开始直面“文化”,引出本框的核心一目“文化是什么”。为了说明什么是文化这个理论上很不容易说透彻的概念。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文化”从概念上讲内涵是很丰富的,文化(culture)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简单来说文化就是地区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给文化下一个准确或精确的定义,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读,人类也一直众说不一。正是因为对文化精确解读比较困难,教材为了把它在形式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说清楚,并借助了一系列的名词和相关概念,比如:经济、政治、精神生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识形态性质、非意识形态性质、社会实践、文化素养……自然而然的就有概念存在交代不清晰讲解不透彻的问题,甚至概念扎堆。又因为现在教材在理论上要求淡化定义,导致前面《经济生活》不谈“经济”,《政治生活》也不谈“政治”,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识形态性质、非意识形态性质、社会实践、精神世界、精神生活等又要在后面第四册《生活与哲学》中才讲,包括教材后面讲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时用到的“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都是如此。于是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用“淡化”了的概念在淡化中阐述新的概念,有“淡化定义”过甚的嫌疑也就变得理所应当了,也直接导致了概念扎堆,理论堆砌。老师补充讲解,则课时不允许,学生的学习难度也会大大增强,前面教材不讲和后面才讲的知识在这里讲亦不合适。最后必然是服从于整体知识的学习在被当做一般的文字的无奈中被略处理。留下的是老师无法释怀的遗憾和学生迷茫的眼神。难道真的不能在教材的编写中“有所照顾”?没有因为要“淡化定义”而导致知识详略处理不合适的问题?又或者是一句“老师不只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可以一言蔽之的?
        如果借助工具书或者网络,辞书或百科中对“文化”有一个较为共同的的解释和理解: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其实这也是文化的哲学定义。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就是这样解读的,并紧随其后进行了意识形态性质部分和非意识形态性质部分的划分,又用“专家点评”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进行了多义性解释。就是如此,对“文化”是什么,学生对因此而出现的众多概念的迷茫也多于对“文化”本身的了解。
        于是就导致了教材在概念、知识点的呈现上随意性太大,缺乏严密的理论逻辑,理论阐述在详略处理上也不够合理圆润,有为理论而理论的嫌疑。
        二、知识详略处理不合理,导致教材内容不饱满
        前面就文化概念的理解,笔者谈了因为要学习比较难的文化概念,教材存在概念、知识点的呈现上随意性太大,缺乏严密理论逻辑的问题。
        在行文中笔者就谈到,这么多的概念集中出现,又都没有理论阐述是否合适的问题。不仅如此,笔者认为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这类知识详略处理不合理问题还有几处,在笔者要尝试探究的第一单元,体现最明显的有两个地方。
        一是从文化概念到教材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中都作为关键概念出现的“经济”、“政治”,前面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教材淡化,这里又不作理论补充。看似突出了“文化”概念,没有喧宾夺主。但是因为它们不仅和文化概念的出现与理解紧密相依,而且还在教材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中为了阐述文化的影响、作用,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而这都是在学生对经济、政治概念并没有相应的理解把握的基础是进行的,且阐述非常粗线条,如对“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的阐述是这样的,“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紧接着教材又以“专家点评”阐述了社会文化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关系,社会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人类社会经历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及其与生产方式的关系。这得要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有多么的高水平和高屋建瓴才行,一个个都是以纯概念的形态出现与平铺,笔者觉得太考究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水平了。

哪怕就是同样用“专家点评”的对经济、政治概念进行一些阐述,扫一下理解障碍也好啊!
        教材的处理就是这么豪放大器。如此平铺之后就一路由“文化的差异、类别及不同影响”、“专家点评: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具体内容”、“相关链接:江泽民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阐述”、“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直至用虚线框图文介绍中国制造导弹、原子弹、人造地球卫星的历程及取得的成就补充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作用结束第一课。可以这样说,这部分理论是以文化、经济、政治这三个概念为核心进行的阐述,没有对经济、政治概念的必要交代与铺垫,教材理论就必然出现知识详略处理不合理,导致教材内容不饱满的问题。
         二是在教材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中,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从“文化影响面面观、潜移默化的影响、深远持久的影响”三个方面阐述了文化对人影响的方式途径、具体内容、特点。由此可见文化与人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对人的影响和作用也必然是巨大的和不可估量的。第二框水到渠成的讲文化对人的影响与作用的具体内容也就自然而然。但是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却是“文化塑造人生”,讲了“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个方面。整框理论是按照文化塑造人,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样的理论脉络编写的。学完这一框理论学生都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本框是从“优秀的文化”怎么样的角度谈“文化塑造人生”,进而阐述“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同时反映快的学生不禁就会想“不优秀的文化”会怎么样呢?是不是也可以塑造人生?对人会是怎样的影响?教材对此并没有作相应的讲解,无论是老师的讲,还是学生的学到此都觉得差点什么。
        这就是笔者认为的知识详略处理不合理问题,省去了非优秀文化即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对人的优秀的阐述。导致了知识详略处理不合理,导致教材内容不饱满的问题。这与第一课 “文化与经济、政治” 中“掀开历史的画卷,文化既有古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在理论逻辑是不匹配的,也不能很好的呼应第二单元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及第四单元的文化生活有“喜”与“忧”。
        所以笔者认为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有知识详略处理不合理,导致教材内容不饱满不圆润的问题。
        三、理论编排,同一性质理论呈课、框、目出现
        在性质上笔者认为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第三目“文化的力量”,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和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相同的,都是讲文化的影响与作用。但在理论编排,却是同一性质理论呈课、框、目出现。
        这使得整个第一单元的知识显得凌乱不成体系,把本来可以作为一个体系和知识板块来学习的理论,硬是分成了几块。这既不利于老师的教也不利于学生的学。因为本来是老师可以在同一知识理论脉络下分层递进展开教学,以一个有统一理论逻辑的知识块引导学生学习的东西,教材的编排却使得老师只能一个点一个点的孤立进行教学。也因为缺乏体系和统一理论逻辑,使老师的教,不顺手,总是做一些重复的归纳概括工作,增加了教学难度。还因为缺乏体系和统一理论逻辑,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把本来可以用一根绳子拴住并串起来的“蚂蚱”,变成一只一只的去捉,不成体系,增加了学习难度。
        【1】江苏省盱眙中学的陈国峰老师在所写的《《生活教材》以第四单元为例》中就曾经这样说“不论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会建立知识结构。尽管新课程不再刻意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但并不意味着教材编写可以放弃知识结构,放弃知识的系统性。”
        很显然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第三目“文化的力量”,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和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都是讲文化的影响与作用,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属于同一知识脉络体系,如果整合在一起讲,而不是分散在不同的目、框、课,将大大降低老师教和学生学的难度,使教材理论编排更具理论体系,也有利于学生学会建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
        四、修订建议
        1.针对知识、概念出现,缺乏严密的理论逻辑问题  
        教材可以对“文化”、“经济”、“政治”等核心概念,通过“专家点评”、“名词解释”甚至是“相关链接”进行理论补缺,没讲的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补充,该解释的解释,该补充展开的作必要补充展开。使理论铺展更自然顺畅,避免一个个词和理论像是突然“蹦”出来一样。使概念、理论的出现和讲述具有一定的逻辑,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顺。
        2. 针对知识详略处理不合理,导致教材内容不饱满问题
        笔者认为一是可以对“文化”、“经济”、“政治”等关键概念进行必要的理论补充。二是在“文化塑造人生”中应有文化对人负面影响的讲解,这既可以教材理论前后呼应,又可以避免教材在“文化塑造人生”的理论编排上,文化对人的影响就是“优秀的文化……”的误导误会。
        3.针对理论编排,同一性质理论呈课、框、目出现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对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第一单元重新进行理论编排。单元标题不变,可以继续是“文化与生活”,在结构上仍然分为两课。第一课可以定为“走进文化”,仍然分为两个框题。第一框可以继续定为“体味文化”,按现在教材的编排“文化“万花筒””为第一目。内容编排上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插入最近的有广泛影响的文化活动,使理论编排按照“文化现象”、“文化活动”、“文化与社会生活”的结构展开。帮助学生从感性体味文化,再到理性了解和思考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为后面理论的展开作铺垫;第二框可以定为“理解文化”,从“文化的产生”、“文化是什么”两个方面展开,在现有理论基础上通过“专家点评”、“名词解释”、“相关链接”的方式对其中的关键概念“文化”、“经济”、“政治”作必要补充,在形式允许和学生能理解的最大限度把核心概念“文化”说清楚。教材第二框中“文化的力量”这一目可以整体编入第二课,承前启后,由文化到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第二课可以定为“文化与社会”,理论编排可以从“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和“文化对人的影响”两个大的角度展开。第一框可以用教材第一课第二框中“文化的力量”这一目作为开篇,再到“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讲述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把现在教材的整个第二课作为第二框,讲文化对人的影响,并从一定程度补充文化对人的负面影响。
        笔者觉得这样的理论编排在逻辑上才更顺,更水到渠成,更有利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上是笔者认为的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第一单元可能存在的瑕疵和修订建议,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同仁批评指正。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