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冬连
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六都镇中心幼儿园 527500
摘要:在教育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更加追求教育公平。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上看,在一些城镇幼儿园建设及发展的过程中还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而在这些困难及问题当中,师资薄弱这一问题则是首当其冲的,对城镇幼儿园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在当前,也应该做到多措并举更好地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使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得以实现。
关键词:乡镇;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
前言:
在乡镇幼儿园建设及发展的过程中,师资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只有不断的提高师资建设,才可以使得幼儿园的整体实力得到提升,使得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得到不断的提升。所以,在当前,也应该不断的优化幼儿园中的师资建设,更好地解决在原本中的问题和不足等,使得城镇幼儿园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一、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上看,大部分的城镇幼儿园在师资建设这一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是需要不断的完善和解决的,使得城镇幼儿园的整体办学质量和效率得到不断的提升。比如,幼儿园在招聘教师的过程中招聘标准相对较低,对一些中专教师进行录取。这类教师的学习时间先对比较短,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不够扎实,将对后续教学的开展产生直接的影响。这样就导致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理论知识水平较低、实践能力有限,无法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做到保教结合。此外,教师在专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是比较弱的。如,部分幼儿园的眼光比较短浅,无法将时间和精力以及资源等放置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上。部分教师也缺乏上进心,在工作中得过且过,停滞在原地上,很难使得幼儿园的师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二、多元化路径带动乡镇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
(一)建立教师档案,推动专业成长
在带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做到针对性的引导,这就需要在培养工作时应该掌握教师的相关资料,使得后续的引导和培训在实际的开展中有的放矢,专业性和针对性变得更强。例如,在档案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在信息汲取和收集的过程中做到全面和多元化,使得教师的专业发展得到有效的促进。比如,可以将档案的内容大致的划分为几个模块。如基本信息、三年规划、教案及反思、科研成果、培训参与情况、个人荣誉、评价等,并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定期的进行更新。
这样不仅可以在培训及引导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参考资料,也能使得教师在个人发展的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可以感受到自己在方方面面上的发展和进步,使得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
(二)鼓励再造学习,推动专业发展
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应该对教师的上进心进行激活[1]。让教师懂得不应该安于现状,而是应该努力的进取和求新,将工作的内涵和价值展现出来[3]。在此过程中,可以积极的鼓励教师再造学习,促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在此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发展。例如,一方面,幼儿园应该在招聘的过程中适当的放高标准,并尽量让考核的标准多元化,如加大对教师创新意识、责任心的考察,使得学生在后续的岗位中发光发热。一方面,对于现有教师,应该鼓励教师再造学习,提高自己的学历。并可以鼓励教师对育婴师等证件进行考取。借助这样的方式使得教师获取到专业发展。
(三)加大培训力度,推动专业发展
幼儿园在带动教师发展的过程中也应该展现作用,使得培训力度得到加大[2]。例如,当地的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教师培训的管理,对执行情况监督和定期汇报。应该对相关的监管人员及任务进行划分,保障监管到位。在监管的过程中,对于表现好的幼儿园和教师可以实施一定的物质奖励,以兹鼓励。应该使得教师的培训空间得到拓展,可以和城市幼儿园达成共识,更好地在双方之间构建互相合作和交流的机会,使得教师在此过程中获取到更多的经验。鼓励教师网络学习。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对前沿的幼儿教育理念和方式进行汲取,并可以在教学中积极的运用,带动教育教学在开展的过程中更加创新。此外,也可以鼓励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活动当中大力的开展教研工作,开发园本课程。这些都会在无形当中让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使得幼儿园整体的办学水平和实力得到不断的加强,带动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保障幼儿园教育中“保教结合”的实现。
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使得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不断借助多元化的路径带动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此过程中,可以从建立教师档案、鼓励再造学习、加大培训力度等多个方面入手,使得幼儿教师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获取到更好的发展,可以突破在原本专业发展上的局限性,使得教育质量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刘秀荣.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乡镇幼儿园体育活动开展的有效途径分析[J]. 考试周刊,2020,(80):117-118.
[2]刘占兰. 乡镇中心幼儿园的作用与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J]. 中国教师,2020,(08):84-87.
[3]陈彩玲. 县级幼儿园帮扶乡镇幼儿园保教工作[J]. 新课程,2020,(3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