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疗效

发表时间:2021/2/24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3期   作者:王静泉
[导读] 目的:探讨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疗效。
        王静泉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中医医院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013450
        【摘要】目的:探讨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56例慢性胃炎患者,本研究患者均为脾胃虚寒型。按照抽签的方式均分为两组,每组2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抗幽门杆菌四联疗法),观察组则接受中药治疗(黄芪建中汤)。观察并对比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3%,明显高于对照两组8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10.71%,明显低于对照组3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应用黄芪建中汤治疗可获得有很好的疗效,能有效缩短治疗时间,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具有较高的应用意义。
【关键词】黄芪建中汤;抗幽门杆菌四联疗法;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效果

        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呈慢性炎症的疾病,病变可局限于胃的一部分,也可弥漫到整个胃部[1]。慢性胃炎可分为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特殊类型的胃炎三大类。根据炎症分布的部位可再将分为胃窦胃炎、胃体胃炎和全胃炎。目前,临床上常使用抗幽门杆菌四联疗法进行治疗,其短期疗效较好,但停药后病情反复发作[2]。故本研究主要探讨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研究资料及方法
1.1研究资料
        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56例慢性胃炎患者,按照抽签的方式均分为两组,每组28例。其中对照组男15例,女13例;年龄在20-52岁,平均年龄为(23.1±1.3)岁。观察组男12例,女16例;年龄在22-51岁,平均年龄为(18.3±1.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抗幽门杆菌四联疗法):选择奥美拉唑胶囊(国药准字H53021955,海南通用三洋药业有限公司)口服,20 mg/次,2次/日,连续用药2周。阿莫西林胶囊(国药准字H44021345?,深圳高卓药业有限公司)口服,1000 mg/次,2次/日,连续用药2周。甲硝唑片(国药准字H37021169,济南利民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口服,0.5 g/次,2次/日,连续用药2周。胶体果胶铋胶囊(国药准字H20059949,山西云鹏制药有限公司)口服,200 mg/次,3次/日,连续用药2周。
        观察组给予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治疗,其组方为:黄芪15g,延胡索10g、甘草10g、白芍10g、桂枝10g、党参10g,干姜6 g、大枣10 g、饴糖25 g。多见泛吐清水者,则加半夏10 g、茯苓10 g;多见反酸者,则加吴茱萸10 g;内寒偏盛且痛甚者,则加附子10 g,2次/d, 1剂/d,水煎煮后分早晚温服。共治疗1个月。


1.3观察指标
        依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其中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完全消失;有效:各项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得到缓解;无效:临床症状和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均无明显改善。记录两组患者发生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反应。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版本)进行数据分析,对本研究中所得的计量资料(t)以及计数资料(X2)分别进行对比,用、%分别表示,若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43%,其中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1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1%,其中显效13例、有效11例、无效4例。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65;P=0.008<0.05)。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发生腹痛腹胀1例、恶心呕吐1例、食欲不振1例,不良反应率为10.71%;对照组发生腹痛腹胀3例、恶心呕吐2例、食欲不振4例,不良反应率为32.14%。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640;P=0.002<0.05)
3.讨论
        中医学中慢性胃炎均属于“胃脘痛”、“吞酸”、“纳呆”等范畴,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多因长期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逸市失常等,导致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日久中期亏损,从而引发种种症状[3-4]。因此,在治疗方法上,以健脾养胃、驱寒除湿等。
        本研究采用黄芪建中汤进行治疗,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气中黄芪、党参有补气升阳之功,延胡索、白芍有活血行气止痛之效,桂枝、干姜能温中散寒,大枣、饴糖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健脾和胃之功,甘草则能调和诸药,使其共同达到健脾养胃、补气升阳、取出寒湿的目的。相比西药治疗,此方法还能进一步促进胃黏膜修复,保护胃黏膜的作用驱除寒湿。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有良好的效果,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君. 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 当代医药论丛, 2020, 18(1):200-202.
[2]刘玲. 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临床体会[J]. 山西医药杂志, 2019, 48(10):1225-1227.
[3]陈炜, 魏建华, 黄健,等. 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8, 18(12):1629-1631.
[4]魏晓广. 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8, 22(9):68-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