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镜下双排锚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 观察

发表时间:2021/2/24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3期   作者:王章勇,黄敏章,沈毅,冯珍珠
[导读] 目的:探究在肩关节镜下,使用双排锚钉来固定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的临床效果如何
        王章勇,黄敏章,沈毅,冯珍珠
        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中医医院  骨伤科 湖北  随州 432700
        【摘要】目的:探究在肩关节镜下,使用双排锚钉来固定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的临床效果如何。方法:选用我院2018年1月到2019年5月40例采用肩关节镜下双排锚钉内固定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选用的40例患者都顺利完成本次手术,在手术之后均无并发症症状出现,在手术后的3个月的ASES评分、UCLA评分和手术之前相比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肩关节镜下,使用双排铆钉内固定技术用于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手术创伤性小且效果好,恢复时间也较短,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字】肩关节镜;双排锚钉;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疗效观察
        肱骨近端骨折是较为常见种类,一般是收到上臂外力或是直接作用力或是间接作用力,使得肱骨骨皮质发生连续性中断,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会对肩关节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对患者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利,影响生活的质量[1]。一般会采用切开治疗,但对患者来说创伤较大,且手术后需要恢复的时间也较为长,容易应发并发症。使用肩关节镜技术相对而言来说,创伤较小,且恢复时间会短一些,且风险不大,在现在临床医学上已得到广泛的使用,本次对我院40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得到以下报告。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用我院2018年1月到2019年5月40例采用肩关节镜下双排锚钉内固定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进行回顾分析,且皆符合本次回顾分析标准:(1)确认为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有大于5mm的单纯撕脱骨块现象且骨折块小于等于两块。(2)在临床上有大于3—5mm的骨折位移,同时有手上举、外展困难等活动受限现象。(3)有肩关节疼、呈现肿状、运动后肩关节痛感加强等现象。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0,其中有25例为交通事故受伤,10例为运动损伤,5例为摔伤。年龄区间为19—65岁,平均年龄为(43.26±5.62)岁。
1.2手术方式
        在手术进行之前,使用标记笔标出骨性的位置和关节镜穿刺点加以确认,将气管插入,急性全身麻醉外加臂丛麻醉,使患者采用侧卧姿势,牵引患者患病手臂向前屈动30度加外展60度。使用关节镜和刨削器入路。透过关节镜查看关节腔内和撕脱骨头发生的位移情况如何。使用过线器,在肩关节镜的引导下分别固定骨折块和大结节骨折块,在使用肩关节镜来检测固定位置和骨折块位置。然后处理好器具进行包扎。
1.3护理方式
        在手术进行之后第一天起,在康复师的引导下患者活动肩关节,然后慢慢开始自己训练。在手术后的六周之内,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肩关节被动外展、前屈等提高关节活动度的运动,患者肩部肌肉不用力,在他人被动下完成。练习后冰敷20分钟,如有肿胀现象可适量增长时间。四周之后可以佩戴护具,而后根据具体病情确定拆除护具时间。并且在医院的督促下在一年之内定期回到医院接受检查,其包括医生问诊、X射线片等。
1.4观察指标
        记录比较在手术前、手术之后的3个月 ASES评分、UCLA评分进行分析比较。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020.统计学软件来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来进行表示,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选用的40例患者皆顺利完成本次手术,在手术之后均无并发症症状出现,在手术后的3个月的ASES评分、UCLA评分和手术之前相比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骨折手术前后ASES评分、UCLA评分情况(X±S)
 

3.讨论
        肱骨大结节的位置处于冈上肌的紧靠部位,解剖结构较为特殊,患者在出现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时候,会导致肩关节活动受限,一定程度上使得患者患肢在做出上举和外展等动作时候受限,或者难以做出以上动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2]。根据骨折受伤机制和骨折位移程度可分为:无移位型骨折、 外展型骨折、内收型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关节脱位。对于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时,在之前的临床医学上才使用传统的医疗手法,常见的有单纯悬吊、开放复位及内固定术等,其中采用传统的医疗手法医疗效果很一般,对其治疗的效果也很难有保证,还会有很大的几率产生并发症,严重会使骨骼再次位移,不能手臂平展等,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活动都受到限制,降低生活质量。还可以实行开放性手术进行治疗,但手术创伤性较大,对于手术后的恢复较长[3]。
        本次采用肩关节镜下,使用双排锚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并对此治疗效果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双排锚钉的设计来固定肱骨大结节进行治疗,治疗的效果较为有效,而手术的创伤效果小,较为安全。本次研究是针对有大于五毫米的撕脱性骨折,且骨折块数小等于两块或有超过3—5毫米骨折位移且有活动困难患者,使用双排锚钉的设计能对患者的大结节很好的进行贴合然后覆盖,因为解剖位置较为特殊,使用双锚钉技术能有效针对螺钉固定和直接缝合等问题。采用先植入后加固的设计,为手术关节处加大更多的接触面积,对手术后的愈合帮助也较大,减少了骨折端表面的张力,在开始时就增加了固定度,增多了肌腱的强度,从而到了减少单一锚钉的承受力,更加增强了稳固性,使得因为手术后肢体锚钉脱落等不利情况的发生率得到了有效的降低[4]。双排锚钉技术的使用使得原本的支撑点变成支撑面,增加了支撑面积,会使得手术后患者的恢复时间变短,在临床医学上有较好的效果。在手术进行时,此法的手术视野也较为清晰,对医生来说手术的进行也更为顺利,手术后的并发症也较少,且不需要通过二次手术的形式取出固定物,减少患者痛苦,使得患者能更快的恢复到日常生活中去[5]。手术后常有关节或是伤口感染、神经受损等手术并发症发生的能,需要医院及时接受检测,及时治疗。本次研究患者手术后无并发症出现。
        综上所述,采用肩关节镜下双锚钉内固定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手术创伤不大且效果较好,后期恢复时间较短,同时也减少了患者痛苦,为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提供有效的保障,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梁潇,王靖,李晓声.肩关节镜下Double-pulley双排锚钉技术治疗IdebergⅠ型肩胛盂骨折[J].中国骨伤,2020,33(12):1106-1110.
[2]卞为伟,唐晓波,王健,等.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线桥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20,14(05):623-626.
[3]张磊,马丽,扶世杰,等.肩关节镜下双排锚钉固定治疗肩关节前脱位伴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1,25(06):895-900.
[4]王晓非,马振华,滕学仁,等.肩关节镜下双排锚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疗效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20,35(01):87-89.
[5]桂琦,张亚奎,张星火,等.关节镜缝合桥技术与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9,14(02):109-1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