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药物对相关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2/24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1期   作者:王 勇 张 辉 刘珊珊
[导读] 目的:针对医学检验工作,分析化学药物对其结果所构成的相关影响,
        王 勇  张 辉  刘珊珊
        泰安市中心医院, 山东 泰安 271000
        摘 要:目的:针对医学检验工作,分析化学药物对其结果所构成的相关影响,以便找到提高结果准确度的措施。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9年9月间本院接受临床医学检验的20000例病人,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并分析因用药造成临床检验结果偏差的发生情况。结果:20000例患者中184例因用药造成临床检验结果出现偏差,其偏差率为0.92%。92例患者中男女比例52∶40,年龄3~82岁,平均年龄(36.42±15.58)岁。药物不同对医学检验结果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结论:化学药物对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相对较大,客观上要求相关医务人员以明确患者药物使用情况为前提条件,采取科学合理的控制措施,方可保证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率,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强有力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化学药物;医学检验;检验结果
        引 言: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临床检验结果是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判断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医疗科技的飞速发展,一些新的检验方法和技术不断应用于临床,检验医学对临床的辅助作用越来越明显。为了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加强检验质量控制尤为重要。据统计,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的原因有68%左右来源于检验前。医学检验(MLS)指取用人体材料进行细胞学、生物物理学、血液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及微生物学等方面检验的过程,以达到预防诊断治疗人体常见疾病及评估判断人体健康程度的目标,属于信息科学的范畴,并且以分子生物学理论为学科基础。受现代医学技术蓬勃发展的影响,涌现出大批量的全新检测仪器及检测方法,以推动医学检验技术进步。同时,医学检验对于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换而言之,提高医学检验结果准确性能保证疾病的治疗效果,但是影响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因素相对复杂,包括实验方法、样本采集及饮食等。有研究资料显示,药物存在影响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可能性,而如何分析药物对医学检验指标的影响,得到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关注及重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0月-2019年9月进入本院接受临床医学检验的200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研究以此展开。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用药造成临床医学检验结果出现偏差问题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检验记录、护理记录及计算机病历等内容,详细记录患者检验结果、用药情况、性别及年龄等基本状况,列出患者服用某种药物造成检验指标偏差的详细情况。
2 结果
        20000例患者中184例因用药造成临床检验结果出现偏差,其偏差率为0.92%。92例患者中男女比例52∶40,年龄3~82岁,平均年龄(36.42±15.58)岁。药物不同对医学检验结果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3 讨论
        临床医学检验涉及临床内外科等方面工作内容,说明临床医学检验工作量相对庞大且工作难度高,而实行临床医学检验能帮助医务人员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全方位评估健康程度。同时,临床医学检验所包含的学术知识相对广阔,往往需要立足于大量理论知识,提取受检者的个人标本进行分析,甚至向受检者提供相应的咨询性服务[1]。由此可见,临床医学检验是医疗机构中用于诊断及分析病情的重要科室之一。

检验人员应加强责任心,认真对待每一份标本,及时发现并避免,方可保证后续的检验结果。可见,影响检验前标本质量的因素有很多,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管理问题。
3.1 检验标本质量影响的主要元素
3.1.1 试管或容器
(1)采血试管的选择。临床护士应遵医嘱使用对应的采血试管,不同采血管内的抗凝剂不同,且不同的抗凝剂对检测结果影响很大。例如:EDTA-K2抗凝管中的K盐可使离子K+显著升高,因此不能用于电解质检测;因肝素无法使体外的血小板呈离散状态,血小板的聚集造成体积过大而被识别为别的细胞,使血小板计数降低,所以肝素抗凝管不能用于血常规检验。(2)无菌洁净试管或容器的使用。所有试管或容器都应洁净,否则混入杂质或者细菌,对血样或体液的检测均会受到影响。如血糖、蛋白质等会被细菌分解而降低;微生物培养容器若非无菌,细菌培养将毫无意义。
3.1.2 患者状态
(1)药物或其代谢产物。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的氧化还原作用对检验结果可产生明显干扰。例如:糖皮质激素、雌激素等激素类药物作用于人体后,可引起红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血脂及转氨酶增高[2]。又如抗生素可影响尿常规结果,当尿液中的各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浓度在15~25mg/mL时,致使尿液测定结果呈“+”的红细胞下降至“±”;当尿液中的各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浓度为45mg/mL时,可使尿液测定结果呈假阴性;当尿液中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浓度大于85mg/mL以上时,可使原本测定数值结果呈“+++”的红细胞水平下降。(2)劳累。劳累可使血糖、肌酸激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白细胞、尿素、肌酐、乳酸等升高,碳酸氢盐下降。(3)运动。运动能影响许多项目的测定结果。如激烈运动后使CK、LDH、ALT、AST和GLU等的测定值升高,ALT在停止运动1h后测定,其值仍可偏高30%~50%。(4)体位。体位可影响血液循环,血液和组织液因体位不同而产生平衡改变,其中细胞成分和大分子物质的改变较为明显,所以卧位与站位结果会有差异。如红细胞、白细胞等站位时的检查结果比卧位时平均高5%~15%。
3.2 检验结果质量控制措施
鼓励检验科医务人员利用信息化系统查询系统中相关理论知识,针对出现异常情况的检验结果则及时输入结果异常的关键词进行查询,甚至可建议患者停止口服药物后再挑选其他时间进行检查,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服务作用,以达到降低临床医学检验结果失误率的目标[3]。医院贯彻落实可持续性发展的工作原则,持续健全及完善临床医学检验工作流程,以增强检验人员工作流程熟悉度为前提条件,规范临床医学检验的操作方法,不止能大幅图提升临床医学检验的工作效率,更能快速排查出干扰检验结果的临床药物,甚至能帮助医务人员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消除药物作用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负面影响。总之,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持续进步,个体疾病判断方法日趋丰富,促使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应运而生。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相对复杂,例如:吃饭喝水及口服药物等,直接影响其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了保证临床医学检验结果准确无误,建议于检验前期不可口服任何药物[4]。同时,部分药物成分可能与检验期间所使用的试剂产生药性冲突,直接影响结果,导致病情判断失误,轻者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重者可能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安全。如何提高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工作效率,得到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关注及重视。
结束语:
综上所述,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相对较大,客观上要求相关医务人员以明确患者药物使用情况为前提条件,采取科学合理的控制措施,方可保证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进一步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强有力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刘 磊. 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70):132.
[2]王 欢. 浅析临床医学检验中药物对检测结果的干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7):55+58.
[3]郑敬业. 不同药物对常用临床生化检验指标结果的影响及其对策[J].抗感染药学,2019,16(05):787-790.
[4]王 洋. 居来提·阿扎提.药物对常用临床生化检验指标结果的影响及对策[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9,8(02):92-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