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输血科 江苏南京 210008
摘要
目的:了解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患者在疾病分布、DAT分型、血液学指标等方面的情况,分析DAT分型、凝集强度与患者RBC、Hb、Ret、LDH、IBIL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94例DAT阳性患者资料,对患者的疾病分布、DAT分型、凝集强度、相关血液学指标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574例DAT检测中,94例阳性,阳性率16.38%。DAT凝集强度为3+与4+患者的RBC和Hb明显低于DAT凝集强度为±、1+与2+患者的RBC和Hb(P<0.05);Ret和IBIL明显高于DAT凝集强度为±、1+与2+患者的Ret和IBIL(P<0.05);DAT凝集强度为4+患者的LDH明显高于DAT凝集强度为±、1+与2+患者的LDH(P<0.05)。
结论:DAT阳性标本中,DAT分型以IgG+C3d混合型为主,DAT凝集强度与RBC、Hb、Ret、LDH、IBIL存在相关性。
关键词: DAT分型;凝集强度;自身免疫性疾病
DAT是检测红细胞膜表面是否被不完全抗体和(或)补体结合的经典实验,反映红细胞在体内的致敏性。本文对94例DAT阳性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探讨了DAT分型、凝集强度与患者RBC、Hb、Ret、LDH、IBIL的相关性,为DAT阳性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更多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本院接受DAT实验的住院患者共574例(男181例,女393例),阳性94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69例,平均年龄(47.78±17.95)岁。
1.2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个样本均数间的多重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所有数据采用SPSS 25.0进行分析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DAT分型及其在疾病中的分布 自身免疫性疾病中SLE 30例、AIHA 13例、干燥综合征8例、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11例。各疾病中,DAT阳性分型主要类型为IgG+C3d混合型及IgG型,见表1。
.png)
注:与DAT凝集强度±组对比aP<0.05,与DAT凝集强度1+组对比bP<0.05,与DAT凝集强度2+组对比cP<0.05。
3.讨论
本研究中纳入研究的住院患者DAT阳性率为16.38%,高于Zantek等[1]报道的8%及张小伟等[2]报道的14%,分析可能原因为:①DAT并非我院输血前实验室常规检查项目,受检标本多为临床科室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性送检;②样本主要分布在风湿免疫科和血液内科,由于SLE、AIHA、PCH、一些血液病等疾病常DAT阳性,因此,这两个科室的送检样本DAT阳性率(23.64%、15.85%)较高。
本研究数据显示,随着DAT凝集强度的增大,患者的Ret、LDH、IBIL逐渐增大,而RBC和Hb逐渐降低,提示DAT凝集强度越大,患者的贫血病情往往越严重。但并非所有凝集强度高的患者溶血程度都较严重,也有DAT阳性的患者,DAT阳性可能是由于非红细胞抗原特异性球蛋白非特异性黏附于红细胞表面,这种结合与抗原抗体不同不会引起抗体免疫球蛋白构象的改变没有补体参与,不会加速红细胞破坏因此不会产生贫血。
综上所述,SLE、AIHA等多种疾病可能导致DAT检测结果阳性。DAT试验可作为SLE、AIHA等疾病诊断的一项参考指标,分析造成DAT阳性的原因,可为合理输血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Zantek N D , Koepsell S A , Tharp D R , et al. The direct antiglobulin test: A critical step in the evaluation of hemolysis[J]. 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 2012, 87(7):0-0. DOI:10.1002/ajh.23218
[2] 张小伟, 于春波, 涂同涛, et al. 承德地区患者直接抗人球蛋白阳性调查[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30):7558-7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