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莎
金堂县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 成都 610400
【摘要】目的:评估肛肠疾病患者术后应用耳针对于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0月~2021年1月期间就诊的肛肠科手术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4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耳针护理,将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SAS评分(21.26±5.32)分、SDS评分(22.15±3.21)分、VAS评分(2.13±0.96)分均小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5.00%)小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肛肠疾病患者术后应用耳针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疼痛情况。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耳针;肛肠疾病;手术;术后疼痛
肛肠科患病率近年来不断升高,患者多应用手术治疗,但是,患者在手术后极易出现剧烈的疼痛感,提升患者的不良情绪,降低患者的依从性,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1-2]。为了评估肛肠手术患者应用耳针护理的效果,此次研究选择我院就诊的80例肛肠科手术患者开展调查。
1.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20年10月~2021年1月)肛肠科期间就诊的80例手术患者平均分为2组,40例/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耳针护理。对照组,21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年龄在22岁~67岁,平均年龄是(42.16±5.21)岁。观察组,19例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年龄在23岁~64岁,平均年龄是(42.52±5.22)岁。两组肛肠手术患者的资料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
纳入标准:均为肛肠科就诊患者;家属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符合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恶性肿瘤患者;急诊患者;全身感染者;血液系统疾病患者。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术前常准备与宣教,术中采用无菌操作,并且严密监视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术后保证引流管通畅,做好体征护理,指导患者待排气后逐渐恢复饮食,若患者疼痛难忍受在必要情况下采用药物止痛。
给予观察组耳针护理,术后为患者常规消毒耳廓区,术后作埋豆,采用王不留行籽,将患者的耳廓固定后,绷紧皮肤,使用镊子将王不留行籽埋入穴位,穴位选择神门穴、肛门穴、直肠穴等。以出现胀痛感位置,将耳针置入,使用胶布进行固定,双耳交替进行。48小时取针,消毒耳廓[3]。
1.3 观察指标
(1)计算两组肛肠疾病患者的情绪和术后疼痛,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和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估。(2)计算两组肛肠疾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尿潴留、感染。
1.4 统计学处理
以统计学软件SPSS23.0校准处理,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肛肠疾病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VAS评分,t检验。以(%)表示两组肛肠疾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计算两组肛肠疾病患者的情绪和术后疼痛
(见表1),两组肛肠疾病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VAS评分相比(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SAS评分、SDS评分、VA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png)
3.讨论
肛肠外科常见疾病包括肛瘘、痔疮、肛周脓肿等。肛肠疾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临床上多使用手术治疗,肛门直肠患者手术后,所有患者需要承受伤口的疼痛,患者在术后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痛疼,影响预后,出现切口感染等并发症[4]。耳针治疗的技术日趋成熟,以患者为中心,在肛肠科疾病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穴位的刺激达到镇痛消炎的效果,达到缓解术后疼痛的效果[5]。耳针治疗中,在耳穴内埋针,具有调理气血的功效,还可以疏通经络,通过穴位的刺激,可以更好的缓解疼痛,可以有效的帮助患者疏通气血,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降低疼痛。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SAS评分、SDS评分、VA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耳针在缓解肛肠疾病术后疼痛上具有显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真真.耳针联合心理疏导在缓解肛肠疾病术后疼痛的应用和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43):126.
[2]谢伟,赵永昌,杨小琴, 等.耳穴贴压防治低位肛周脓肿术后疼痛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7,36(2):184-187.
[3]赖永金,廖四光,吴婷, 等.耳穴埋籽联合穴位贴敷在缓解肛肠疾病患者术后疼痛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20,33(5):138-139.
[4]利薇,潘梅英.耳穴压豆结合中医情志护理法对肛肠疾病术后疼痛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2):56-57.
[5]朱美誉,霍楠楠.耳穴埋豆联合穴位贴敷护理干预对肛肠疾病术后疼痛缓解状况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5):2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