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兰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 吉林 延吉 133000
【摘要】目的:分析胸外科手术患者在接受量化评估护理干预之后对心律失常发生以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研究的时间选自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期间,患者例数为胸外科手术患者64例,组织患者进行抽签,并且将其分成常规组和干预组,常规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进行量化评估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评分、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干预组的护理效果对比常规组来说差异显著,干预组(93.75%)高于常规组(71.88%),P<0.05。干预组的基础检查、体征监测、健康教育、功能训练等护理满意度评分均要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组的心房纤颤、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等心率失常发生率为15.63%,低于常规组的40.63%,P<0.05。结论:胸外科手术患者应用量化评估护理干预对预防心律失常及其满意度的影响较大。
【关键词】:量化评估护理干预;胸外科手术;心律失常;满意度
心律失常是胸外科手术期间很容易出现的并发症,根据调查实践表明其发生率为13%~47%,而且发生之后还会引发心脏聚停、心肌缺血、心排出量减低等并发症,严重的话会影响患者的生命[1]。由于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比较多,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提供护理干预。本次研究针对胸外科手术患者在接受量化评估护理干预之后对心律失常发生以及满意度的影响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基础资料
选择64例胸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纳入对象,时间为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期间,按照抽签的方式将患者分成常规组和干预组,每组的人数相同。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并且签署同意书。干预组中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在33岁至51岁,平均(42.33±1.35)岁,常规组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在34岁至53岁,平均(42.35±1.38)岁,对比一般资料发现P>0.05。
1.2 方法
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其中主要包括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的护理,主要涉及生理、心理、饮食以及功能训练等方面的内容。干预组接受量化评估护理干预。首先建立一个量化评估护理小组,根据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和分级,根据不同的等级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案。根据护理人员的不同职称、护龄、能力进行工作安排,同时给予与对照组相同的护理内容。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基础检查、体征监测、健康教育、功能训练等护理满意度评分、心房纤颤、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0.0检验相关数据,对护理效果、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X2值检验,对护理满意度评分进行T值检验,p<0.05的时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护理效果比较
干预组的护理效果高于常规组,P<0.05,详情见表1。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干预组的心房纤颤、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等心率失常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详情见表3。
3.讨论
由于胸外科手术后很容易合并心律失常共同发生,临床主要通过康复训练楼梯法、预见性护理干预、护理干预、精细化管理方式进行管理,根据大量的研究和实践结果可以表明,以上这些护理措施均能够有效地预防胸外科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2]。但是这些护理方式并没有重点关注胸外科手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主要因素,所以直接导致整体的护理效果无法有效提高。有相关学者认为,患者的疾病种类、年龄、术中出血量、术前肺功能均是影响手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在术前就对患者诱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同时加强对中高危风险患者的护理干预,这样才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整体护理满意度[3]。
在本次研究中,干预组的护理效果要高于常规组,而且在各个护理满意度评分方面也要高于常规组,对比P<0.05。干预组的心房纤颤、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等心率失常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
综上所述,胸外科手术患者在接受量化评估护理干预之后能够有效的降低心律失常发生,从而提高整体护理满意度,可以在术前为患者提供心律失常风险因素的评估,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值得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庆云,陈霞.量化评估护理干预对预防心胸外科手术患者心律失常及其满意度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85):117.
[2]陈辰.量化评估护理干预对预防心胸外科手术患者心律失常及其满意度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8,35(5):1030-1032.
[3]姜秀莉.护理干预对心胸外科手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健康之友,2020(1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