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佳
黑龙江省讷河市育才学校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学校课堂数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那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一、更新观念,培养创新人才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在呼唤创新的今天,在21世纪崇尚科学的今天,必须以“三个面向”作为人才素质教育的要求标准。树立新型的学生观,把创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才有可能实现”提高全民素质”的宏伟目标。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能否以新的观念正确的思想去认识和占领这个阵地,是课堂教学成败与否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只从学生掌握多少知识来衡量质量,而要从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全方位来衡量,有的教师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学生的信任不够,在课堂上讲的多,根本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和说话交流。
学生思维只能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去找答案,表面上课堂气氛很活跃,实际上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首先要转变观念。
二、尊重学生,营造和谐氛围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只有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才能使他们主动积极生动活泼进行学习,把教育活动视为自己真正乐意的生活。科学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在教学中要以宽松,民主的氛围做保障,要敢于让学生把不同的观点暴露出来。即使错了,只要有一点闪光的,就要及时抓住,给予鼓励。
我们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并且表扬他积极动脑勤于思考的优点,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这就把同学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随机宽松活跃起来,同学们的表现欲强烈了,大家都愿意主动发言了。
三、创设情境,培养创新精钟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不紧张,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在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心理状态下得到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一个无拘无束、畅所欲言的环境。
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以达到欲罢不能的地步,让学生对我的课感兴趣,对我讲的内容感兴趣,如:我在教“三角形内角”这课中,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这一知识时,首先让学生回想在小学时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同学们会很快的给出用测量,折叠,剪拼这三种方法来验证的,继而让同学们在卡纸上任意画出一个三角形,将它的内角剪下来拼合在一起,就得到一个平角,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发现证明的思路。让同学们分享拼合之后的图形,利用多媒体演示,学生合作探究。启发学生发现平角和平行线的存在,从而学生会联想到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角的定义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引导学生结合图形分析,进而引出平行线辅助线的做法,这时学生已从直观的几何图形过渡到抽象的推理证明,从而攻克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最后组织学生讨论证明论,得出结论。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激情,又奠定了学生创新情感基础。
四、改革教法,提高教学效率
钱学森指出:直观性数学是学生形象思维的源泉,而形象思维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教师的教法要创新,如:在讲圆柱的体积这节课时,我一上课就拿一个盛满水的茶杯走上讲台,说:“谁能知道这杯水有多少升?”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有位同学说:“老师,我量一下这只茶杯的底面直径,再量一下茶杯的高度。通过计算,就会知道这只茶杯的容积及水的体积。”我又问:“谁还有更好的办法呢?”又经过激烈的争论。只有一位同学说:“老师,我可以拿一个量杯,把这杯水倒入量杯内,一看便知。”多么富有创新的回答。又如:我在讲面积和体积的区别时,不是凭空说数,而是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和一个长方体,问学生谁能把这两样东西从抽屉缝里传进去?通过操作,学生很快说出纸能从抽屉缝中传进去。我又问:“长方体能从抽屉缝中传进去吗?”同学们齐声回答:“不能”。那么这就是面积和体积的区别。通过这样形象而直观的教学。再通过同学们的动手操作,使同学们对面积和体积有更深的理解。从而也真正起到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提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所以我在备课时,针对每个知识点,每道习题都要分析有无创新素材可挖掘,把创新精神的培养融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五、启迪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中很重要的一种是求异思维,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激励学生对同一问题从各种不同角度,发掘新奇思路,提出各种言之有理的新见解。如:在教难解的应用题时,先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再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这样,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
总之,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持之以恒,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提高,把学生培养成为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