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A下神经介入溶栓术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

发表时间:2021/2/1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23期   作者:王海滨 丁花
[导读]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神经介入溶栓术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
        王海滨  丁花
        宁阳县第二人民医院  山东省泰安市  271411
        【摘要】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神经介入溶栓术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方法 在本院范围内,以2019年8月-2020年8月为时间节点,选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40例基于此,联合DSA下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就两组血管再通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血管再通率(97.50%)较对照组(70.00%)高(P<0.05)。结论 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DSA下神经介入溶栓术与静脉溶栓相联合的方法来治疗,能提高血管再通率。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静脉溶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神经介入溶栓术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类对人类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类型,多发生于老年人群。伴随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膳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使得此病患病率日渐提升,且有明显的年轻化倾向。伴随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其病因得到明确,即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闭塞、狭窄所致[1]。当前,临床多采用手术、药物等方法来治疗,但需要指出的是,药物治疗主要起到预防作用,而手术治疗有着较大创伤,且并发症多,因而会对预后造成影响。伴随当今介入技术的不断优化,其凭借微创、安全等优点,日渐成熟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首选。本文围绕所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静脉溶栓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神经介入溶栓术相联合的方案来治疗,评定其效果,现就此探讨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9年8月-2020年8月,选取来本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计80例,将其分成两组(随机数字表法),在对照组40例中,最小年龄40岁,最大75岁,平均(58.12±3.16)岁,男性22例,女18例;观察组中,年龄40~74(58.05±3.14)岁,男、女比为21:19;两组上述数据经综合比对,并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1)均与《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此病诊断标准相符[2];(2)发病时间<6h;(3)都经头颅CT及血管造影检查明确。排除标准:(1)合并脏器功能障碍(如心、肾等);(2)认知障碍,精神疾病;(3)多发性脑梗死。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静脉溶栓治疗,将16mg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广州铭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150001,规格:16mg:107IU)加入到无菌滴注注射水中(3mL),在5~10s内静注完成;而在24h后,开展抗血小板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DSA下神经介入溶栓术: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DSA系统,对缺血狭窄部位予以明确,并对铺巾进行常规消毒,用改良Seldinger技术开展右股动脉穿刺,将5F动脉鞘置入,基于超滑导丝辅助下,将猪尾巴造影管置入到主动脉弓处,造影对血管位置、走行予以明确;在微导丝下,将注射用尿激酶(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国药准字H44020671,规格:25万单位)20万单位置入到20mL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4093,规格:双阀3000ml:27g)中,经微量泵自溶性导管泵入(速率为1mL);在动脉狭窄处,将支架置入,对堵塞血管是否疏通进行判断。
1.3观察指标
        就两组血管再通率进行比较:在治疗后,于X线下,对目标血管急性检查。
1.4统计学处理
        SPSS21.0处理各项数据,针对计数资料,用X2检验;若组间经比对,差异明显,则由P<0.05予以表示。
2.结果
        观察组血管再通39例,再通率为97.50%;对照组28例(70.00%),观察组显著偏高(X2=4.59,P<0.05)。
3.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有着比较复杂的病因,病情危重,且进展快,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会引发死亡或残疾。现阶段,伴随临床对此病发病机制、治疗手段等方面研究的日渐深入,其治疗效果得到大幅提升。当前,临床多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来治疗此病,常用药为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其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减轻血管堵塞、狭窄情况,但针对重度者,却有着并不理想的效果[3]。静脉溶栓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治疗的常用手段,其通常采用重人TNK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将阻塞的血管疏通,对脑血管血循环予以改善,为脑组织血、氧供提供保障,以此减轻脑组织坏死,改善症状[4]。针对神经介入而言,其实为一种微创术式,其借助计算机成像技术对动脉狭窄部位予以明确,且利用各种手段对动脉狭窄部位进行扩张,减轻组织缺氧、缺血情况。将神经介入治疗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基于DSA辅助下,能够对神经系统血管病变位置进行准确定位,且根据脑部血循环的基本特点,获得各种血流图像(如毛细血管期、动脉期等),将脑血管形态结构、动脉管腔狭窄等情况清晰显示出来。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通过将尿激素溶解内源性纤维蛋白注入,能够加速远端小血栓的降解读读,有助于血管狭窄、闭塞情况的改善,促进脑血管血流的通畅性。从本文结果可知,观察组在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提示此种联合方案在提高血管再通率方面,有着不错效果。
        综上所述,将DSA下神经介入溶栓术与静脉溶栓相联合的方案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有助于血管再通率的提升,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增升, 王燕, 巩晓宁,等. 动静脉联合神经介入溶栓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及复发的影响[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 26(17):2570-2573.
[2]何云峰, 合媛杰, 杨亚平,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疗效的临床研究[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8, 254(2):26-28.
[3]张天, 刘芮含, 王娟娟,等. 动脉溶栓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造影无明确责任血管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8, 6(2):78-81.
[4]赵勇, 汤其强, 许啟伍,等. NIHSS评分联合DSA检查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侧支循环及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评估价值[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8, 31(5):18-22.
作者简介:
王海滨(1975-11-17),男,汉族,当前职务:神经外科主任,当前职称:主治医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神经外科专业
丁花(1978-03-30),女,主管护师,手术室护士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