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人文素养课堂引入MOOC教学元素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9期   作者:方警春
[导读] 基于“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方警春
        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摘要】基于“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慕课(MOOC)彰显“平等、分享”理念、携带突破时空限制、师生互动迅捷、音视频多维展示、高度契合学生学习心理特征的特点等优势与高职人文素养课堂教学改革内需产生共振, 探索、论证引入慕课教学元素的人文素养课堂的改革思路,以学生为中心,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接受,创设个性化学习环境,以重构教学范式为目标导向,力图让引入慕课元素的人文素养课堂成为开放互动、充分释放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环境。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人文素养课堂;慕课元素
        
        慕课(MOOC),集开放教育资源、优质课程、移动智能技术于一体的,无时空限制,只需网络支持的新兴课程形式,在“互联网+”时代海啸般漫入教育界,曾被视为“过去两百年间最重要的教育技术”,被誉为21世纪最显著的革新。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颠覆了年轻一代的生活、社交方式,当“网络原著民”一代,熟悉网络购物、在线聊天、虚拟世界的“90后”走进高职院校后,教师的教学理念是亟须与时俱进的,传统课堂亟须改革,此时,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慕课的教学范式顺理成章地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也启发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学情的高职教育,必须正视这种新兴事物对教学相长的促进作用,正视慕课对传统课堂的颠覆,正视慕课本身的优势,以创新的思维吸纳新理念,改革传统课堂,在双向流动中完成人文素养课堂引入MOOC教学元素的过程,无异于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一、“互联网+”时代人文素养课堂引入MOOC教学元素的可行性分析
        (一)慕课的起源及我国引进慕课的过程
        慕课是英语缩略语“MOOC”(Massive OpenOnline Courses)的音译,意指 “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在高等教育领域慕课肇始于2008年,2011年即在国外浪潮涌动,因其浩大声势,2012 年被《纽约时报》命名为“慕课元年”。2013年,清北宣布加入“慕课”,随后复旦、上海交大与全球最大在线课程平台 Coursera 签约,共计12所国内顶尖高校宣布共建中文慕课。当年9月,清北首批全球在线课程上线。“慕课”的载体是网络,以这点区别于传统大学或课堂。其核心要义在于借助现代通信技术实现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以前所未有的多样化的方式进行传播,极大地扩大了受众面。
        (二)慕课在我国已获得官方的认可和推广
        风靡全球的慕课登录中国后,教育部已敏锐地意识到慕课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意义。我国的教育专家经研究,以文件的形式将慕课教学活动官方化,在教育部发布的2015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继续加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力度,探索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带动机制,加强‘慕课’建设、使用和管理”。2015年初,我国即确定了涵盖职业教育的慕课建设框架。鼓励高职优质慕课资源和平台建设,对于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国民的职业技术和能力都大有裨益。
        (三)慕课与高职教育的内在契合是时代赋予高职课堂教改的机遇
        2015年初,国务院参事汤敏老师指出:“慕课最大的空间和机会实际上是在职业教育”。这个理念是相当有洞察力的。慕课平台以网络技术为依托,集中优质学习资源,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无限次回放教学视频,解决了接受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真正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和自主化等诸多优势。而“个性化学习”、“自主性学习”、“平等、开放、免费、分享、合作”的理念既是慕课自带的光环,又是高职课堂教改的关键词。
        课堂教学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从这个意义来说,必须先明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培养目标的认定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思考、求证和确立的过程。从“高层次实用人才---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技能专门人才”,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和界定,经历了多次转换和嬗变,每一次变化都凝聚着决策者们的智慧探求,都更加趋近了高职教育的本质。根据教育的本质属性取决于教育培养目标的差异性的原理,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数以千万计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教育,这是高职教育有别于高等教育之处,那么,要达到这个教育目标,高职课堂教改势在必行。
        高职课堂的教改首要任务在于研究学情,符合“90后”学习心理特征的只有慕课教学范式,因此,慕课与高职教育的世纪携手是时代赋予高职课堂教改的机遇,必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四)教学硬件的配置使人文素养课堂导入慕课教学元素成为可能
        在5G技术大力推广的“互联网+”时代,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课堂教学中早已得到广泛应用。教室配齐配全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在传统课堂里融入图片、声响等直观、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元素,这为导入慕课教学元素提供了硬件设备;此外,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学生参与慕课学习提供了必要条件,我国经济经过几十年飞速发展,高校学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成为现实,这两个条件使慕课教学元素进入高职人文素养课堂成为可能。
        二、人文素养课堂引入MOOC教学元素的教学范式建构
        (一)传统人文课堂必须导入慕课元素,建构“乐中学”“美中学”的课堂授课范式
        导入慕课元素的人文素养课堂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趣味性。当学习以兴趣为导向,在线完成,不受时空限制,免受旅行食宿之不便,并且绝大多数课程是免费提供给学生学习的。以其信息易得性、技术便捷性、个性化学习环境的创设将极大满足作为网络原住民一代的心理需求。
        导入慕课元素的人文素养课堂最核心的变化就是将平面的文字转变成三维的、立体的音频和视频,极具审美性。

当纸张上的文字化成极具古典风韵的画面,化成烟雨江南,化成小桥流水,萦绕着古琴悠远的弹唱,山涧流水的潺潺,语文的美通过音、视频获得了生命。
        (二)导入慕课元素的人文课堂将在师生教与学范式重构中获得质变
        推进改革,理念先行。立足学情分析的角度,人文素养课堂导入慕课元素是明智的,因为慕课彰显的学习个性化的优势高度契合高职学生的心理需求。当“个性”、“个性化选择”成为解读高职学生学习心理的关键词时,人文素养教师作为课堂组织者,是必须考虑慕课对学生的新鲜度和吸引力的,因而采取一种接纳的态度,容忍慕课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性,融入其时代元素,完成传统课堂改革的涅磐,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失为一种与时代接轨的教学理念。
        课堂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的特定环境。教师应注意自身角色的调整,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和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要优化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法要尽可能做到生动形象、灵活多样。通过先进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通过眼、手、口、脑的各种活动,获得学习的乐趣,强化学习的动机。
        (三)导入慕课元素的课堂让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
         “互联网+”时代让学习成为一种便利,摆脱了跋山涉水、万里求学之苦, 特别是E-learning (网络学习)、 U-learning (泛在学习)、 和I-learning (个性化智能学习) 的出现和广泛应用, O2O (Online to Offline, 线上与线下) 学习模式和BYOD (Bring Your Own Device,自带设备)学习模式的便利性,使学生处于任何时空均可随时学习的梦想得以实现。慕课创设了一个快速汇聚信息资源平台,是达到可以开放给已注册的、多达几十万的学生同时在线学习的平台,实现了让不同学生能够平等地充分参与的学习环境,这就弥补了传统授课模式的不足,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学生未必百分百听到或听懂,但传统的补救措施是师生答疑,这会受到时空限制,而慕课则是无限次回放,无论学习抑或答疑均不受时空限制。
        (四)慕课真正让学生回归学习的“初心”,获得生命本真的发展
        慕课是一种在“免费、分享、合作”的理念的指导下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的一种课堂模式。这种课堂将学习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从过去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后作业,变为学生课外通过教材、通过网络学习教师上传的讲授视频、听播客、阅读电子书等完成知识学习,带着问题到课堂与老师及生生间互动,答疑解难和知识运用解决问题。这种具有视频简短、信息明晰、反馈便捷等特点的课堂,将带来课程设计、教学实践、评价方式以及管理模式等一系列的变革。使学生真正与学习发生切实互动、实现温情交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其全部生命的状态实践学习活动,学习不再是冰冷的而是有温度的。
        三、人文素养课堂引入慕课教学元素的具体措施
        (一)尊重学生人格,创建协商式、开放互动的学习课堂
        在慕课教学模式中,知识点已经通过音视频媒介传递给学生,那么在教学中,教师的使命就是一位组织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摒弃传统师者为尊的观念,采用民主对话、多元互动,发挥师生心理交往优势,构建和风细雨式的师生关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徐扬生院士也认为:“教学是一种心灵的感动,而非灌输知识的手段,学生是教育者试图点亮的一盏灯,而不是去注满水的一只杯子。”因此,港中大实行书院制,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很密切,像一个大家庭,为的就是培养“有温度的全人”而非“冷漠自负的工匠”。这才是教师真正要完成的也是最艰巨的任务。教师要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发展变化中的人,要恰当分析学情,坚持因学施教、因材施教,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打开学生情感的阀门,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教师要创设开放互动的学习课堂,开展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教师组织和引导下的学生之间交流合作。
        (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开展富有个性的学习,进而获得新知
        教师要充分利用慕课平台,积极探索学习机制,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愿意自主学习,那么教学目的就达到了。比如在上课伊始可以设计一段简短精彩的导入语,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却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口。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学习积极性被调动,才能发挥其自主性,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信息技术,积极开发网络资源
        互联网突破了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使得课程资源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广泛交流与共享。而且,通过互联网,可以找到很多国内外的具有优质资源的网站,早在2016年,一份北美教育机构的慕课趋势分析数据认为,北美地区43%的高校将提供慕课课程,74%的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在线教育的成效能够媲美甚至超过面授教育。国内一些主题学习网站和网络公开课、云课程、微课程视频等,对于学生扩大知识面很有好处。教师应向学生介绍和加以引导,或者利用下载内容开展教学,也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开发网络课程资源。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人文素养课堂引入MOOC教学元素可实现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的同步交融,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平台的优势,成为充分释放学生个性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桑新民等.“慕课”潮流对大学影响的深层解读与未来展望[J].中国高等教育,2014,(Z1).
[2] 季晓云,葛静.高等职业教育与远程开放教育之比较及其相互借鉴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 2010(07)
[3] 杨敬杰.远程开放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沟通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11)
[4] 毛玉霞.慕课理念下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10)
[5] 王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 2015(S2)
[6] 曹继军,颜维琦.“慕课”来了,中国大学怎么办 [N]. 光 明日报 ,2013-7-16.
[7]姜明文,李兴洲.“慕课热 ”之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 科学版),2014,(2).
[8]王秋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J].上 海 教育科研,2014,(8).
[9]李斐,黄明东.“慕课 ”带给高校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 高等教育 ,201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