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核心素养时代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观的重建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9期   作者:李胜君
[导读] “核心素养时代”的到来,在《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使用上
        李胜君
        绍兴市柯桥区浙光中学
        摘要:“核心素养时代”的到来,在《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使用上,要求教师在多重挑战中重新树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教学方向上明确立德树人、教学内容上基于学科关键问题、教学主体上基于学生为主体。
关键词: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教学观
        是时候给教学观的重建树立一个“灯塔”了!作为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教学改革自然不例外。核心素养为导向就是我们新的“灯塔”。必须确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念,下面作者将从教学方向、教学内容、教学主体,分三个方面简述教学观的重建。

        一、教学方向——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观
? 从国家层面来说,教育部再一次明确提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那么我们说的“立德树人”到底是立什么德、树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因为这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所以作为承担了“立德树人”首要任务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更要把教学的根本宗旨落实在“立德树人”上。
        而《道德与法治》课程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我们应该伴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逐步促进学生形成核心价值观。
        而“立德树人”这个具体目标的实现,则需要在落实到学科教学之中,从教学实践角度来讲,要求我们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特有的道德教育资源。《道德与法治》教材可以说是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其内容包括了道德、法律、国情、心理健康等相关内容,其中最根本的,仍然是要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第二,学科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课堂教学要延伸到课堂之外,也就是结合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否则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一句空话。第三,学科教学要慢慢走进学生的内心。唯有感同身受的教学,学生才能真正地在学习中感悟人生、在思考中学会学习,最终到达德育的目标。
        
        二、教学内容——基于学科本质的教学观
        可能因为教材编写的需要,教材呈现给我们的往往是大量学科知识点内容,
这些唾手可得的结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点、考点,会给学生一种错觉,他会觉得课本上就有现成的答案,我为什么还要动脑筋去思考呢?这往往就陷入了一个本末倒置的循环。就算一时记住了这些知识,没有经过系统的逻辑思考,最终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它忽略了最重要的思维过程。
        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极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应该备考课,先给出问题情境,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出具体问题,制造矛盾冲突。再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一步步地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本上的知识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比死板的记住问题的答案有用的多。
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同时,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的本质是要落实体现核心素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重点融入了如“生命教育”、“公民意识”、“全球意识”、“平等、责任意识”等几种现代公民重要品质修养方面的内容,通过专题分类、逐步展开、时刻渗透、螺旋式上升的编写方式,使得整体构架超越了知识本身,最终指向价值取向。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教材当成教学内容的例子和凭借,教师们要不断研究教材,创新教材,超越教材;那法律版块的教学知识来说,当讲到隐私权的时候,创设与学生有共鸣的场景往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如:爸爸妈妈有没有偷看你的QQ聊天记录啊,学了今天的这课法律知识你打算回家怎么和你爸妈说?我们就可以把法律的约束力量、底线意识与道德的感化力量、提升精神有机结合;用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个性到共性的飞跃,从而达到对法律知识的领悟。
        
        三、教学主体——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观
        教学是什么?并不是教和学的简单相加,教学应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教学离不开课本知识,但并不是指能考高分的学生就是有良好的素养。因为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必须将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联想到、实际运用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处理一些不可预测的情境时,才真正地叫做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倡导高阶思维的问题教学,关键要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以“讲—记—练”为特征的传统模式,建构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教学。比如在教学“维护人格尊严”时,可让学生反思交流:你周围是否存在给同学取绰号的行为?你又是如何看待这个行为的?基于这种真实情境的问题教学,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真实情境的问题中加以应用,也能使学生从中发现和提取到有道德价值的新知识,更能激起学生在“不知对错、不知如何”时产生问题探索的欲望,从而最终实现学生在真实情境的问题思考中深化和扩展对问题的认识。
        现在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框架完美地构建了以学为主线、以学为本的知识框架。教材每一课内容的展开都包含着一条引领生活经验的线索:以“运用你的经验”开始,希望将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作为学习起点;随后的“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等活动设计,在不同层面促使学生个体生活经验得以表达、分享、交流,进而引导个体对自身经验的反思,通过师生经验、生生经验的冲突、碰撞、共认等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调整、扩展;最后均以“拓展空间”结束,希望使教学能够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而教师课堂上的自我定位决定了教材内容诠释的程度。教师应树立学生学习的教学观,要“让出课堂”,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第一出发点,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基本渠道,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以提高思品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
        随着“核心素养时代”的到来,这个课题摆在了每一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面前,知道核心素养是什么,理解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再落实到具体怎么在课堂层面操作,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1).
[2]郭元祥.走向深度教学[J].湖南教育:d版,2013(10).
[3]余文森.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育[J].今日教育,201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