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29期   作者:余艳
[导读] 我国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就是传统文化,其作为一种优秀文化a是被后人继承并传承下来的
        余艳
        重庆市万州区电报路小学  404000
        摘要:我国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就是传统文化,其作为一种优秀文化a是被后人继承并传承下来的。本文以传统文化的意义为切入点,据实分析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以期为各位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渗透;策略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君子当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正是由于这种博大的精神激励着前进中的中华民族,指引中华民族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作为民族的希望,小学生更应具备民族自豪感及文化认同感。民族文化的精神是激励学生勇于上进、自强不息的力量之源,是激发起努力学习的动力。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为小学生语文学习意识的形成、学习态度的端正、学习方式的改进等创造便利的条件,不仅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在拓展学生思维的同时,扩大认知范围奠定坚实的基础。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传统文化的渗透没有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做表面的形式主义如:单纯的背诵古诗词、讲故事等,由于这种方式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对传统文化产生抵触心理,从而无法发挥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之一。
        一、在讲解汉字结构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就是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基础,汉字以它独有的演变过程经历了岁月的变迁。我国造字法的大体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种形式。小学阶段是学习汉字的重要时期,学生更应在这个阶段全面、具体的了解汉字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加深印象的同时,便于记忆。在一、二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可借助造字法帮助学生认识并记忆。例如:一年级上册“识字(一)”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口、耳、目、日、月、水、火”等字,首先,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与之对应的最原始的象形字图片,并将象形文字的发展讲述给学生,如:“甲骨文是由象形文字演变的是中国第一种成熟的文字,在形体上虽然脱离了象形文字,但依旧保留了其独有的象征性,因为象形文字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多用于小学生初步掌握基本汉字方面。”随着汉字的演变过程使小学生加深了记忆,与此同时充分感受到古代人民的智慧。无论任何时候当看到这些字的时候脑海中就会闪现出这些图片。再例如,学习“炎”字的时候,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灌输会意的造字思想。可这样为学生讲解:“两个火字一上一下组成了炎字,本身一看到火就会感觉很热,两个‘火’会散发更多的热量使人感觉会非常热,因此,炎的意思就是炎热。”根据类似于这种的汉字,教师借助其结构上的优势,将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识字教学中,为学生理解及记忆汉字创造了便利条件。


        二、利用古诗引入民族风俗习惯
        新时期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对学生而言同样重要,若教师讲述的内容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不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就会导致学生无法全身心的融入到课堂氛围中。从古至今涌现了许多古诗词,教师可借助它们所产生的影响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其中的传统文化渗透进教学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古诗《元日》主要讲述的是有关春节的相关场景,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来看,他们最喜欢的节日就是春节。在教学之前,教师可鼓励学生发表对春节的看法,根据学生切身的感受加深对这首古诗的印象,便于学生理解古诗大意。然后教师为学生讲述有关春节的由来、风俗习惯、相关趣事等,如: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既隆重有热闹,从腊月二十三之后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这期间民俗活动主要有:蒸馒头、做豆腐、扫尘、祭灶等。家家户户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除夕,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大年初一的清晨是小孩们最激动幸福的时刻,因为每个孩子都会向长辈拜年讨要红包;随后的几天,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一直都是在走亲访友中度过的……通过教师对学习内容的延伸,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中,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以及渗透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对民族风俗更加了解。
        三、利用课外学习渗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传承下来的,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不仅要注重将传统文化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而且在课外学习中也要适时灌输传统文化,以此来使小学生的课外生活得更加丰富多彩。除此之外,课堂教学的延伸普遍在课余时间,应保持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只有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互结合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例如中秋、清明、七夕等传统节日极具传统节日的精髓,教师可借助节日来临之际为学生灵活布置课外活动,要求学生收集与节日有关的趣闻或习俗,并组织演讲比赛,以此促进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语文教师也可创设新颖、有趣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更加了解传统文化。如:中秋节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自制月饼”的亲子活动,所有制作月饼的工序皆由学生及家长亲自动手完成。通过这种互动活动,使学生知识面得到拓展,促进亲子关系的同时,实现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将课外时间加以利用,以教学实际为基础,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外学习中,为学生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更全面具体的了解传统文化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是在语文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建立起来的,因此任课教师需利用课堂教学及课外学习适时渗透传统文化。从而,为学生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华龙.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途径[J].小学生(下旬刊),2020(12):46.
        [2]钟惠晶.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良传统教育[J].当代家庭教育,2020(31):178-179.
        [3]曾翔.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考试周刊,2020(89):25-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