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兰
黑龙江省穆棱市穆棱林业局第二小学校157513
摘要:在小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转变自我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不再局限于以往的理论灌输式、题海战术的教育模式,而是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技能的前提下,开展多元化的思维训练,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有着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思维能力;提升;方法
当前我们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之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体现为思维能力,在小学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把创造潜能、学习意识彻底展现出来,学会多角度分析、探究问题,对于问题有深层次的解析,这样才能够加深对所学学科知识的领悟与记忆,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一、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
在小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以此来提升、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注重课堂导入的趣味化、生动性,增强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与积极性,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一些其他事物所吸引,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只有认真设定课堂导入环节,才能够让学生在课堂开始的时候就集中注意力,为之后的教学工作奠定稳固的基础。教师可以采用概括提示、布疑设悬、解题释意的方式来开展课堂导入,让前后桌的学生共同来探讨教师提出的知识点、问题,激发学生探索课堂知识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概括性思维能力。同时,在课堂导入环节一定要注重问题的针对性,结合教育目标来开展课堂导入,教师要注重自身语言的标准化、艺术性,让学生的思绪始终停留在课堂学习中。教师也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开展小学教育活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需求,以此来制作多媒体课件,用图片、声音、视频的形式来传递学科信息,促进学生展开深度的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除此之外,教师需要科学运用教育材料,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广阔性,教师要选择一些和学科知识相关、学生较为熟悉的教育素材,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学习方法,实现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我思维能力。
二、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
在小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思维能力。
教师需要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困惑、个性化学习需求,设定层次化、个性化的课堂问题,在开展课堂教育活动中,科学设定提问环节,让学生之间拥有更多的互动机会,在问题探究、思考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辩证性思维能力与逻辑性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要围绕问题来设定教学模式,借助于教学问题来实现学科教学的交互性、开放性,激励学生多提问、多思考,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在提出学科问题、探究学科问题、解决学科问题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要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答案、想法,给予恰当的回应与指导,更加注重课堂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动态化的教育活动中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加深对学科知识的领悟与记忆,最大程度提升课堂教育质量。除此之外,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堂教学问题的创造性、情境性、启发性,问题设置时要联系社会现实要素,引导学生多维度看待问题,具备良好的辩证性思维能力。
三、积极引入学科实践活动
在小学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积极引入学科实践活动,以此来提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拥有充足的活动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实现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融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复习所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从中拥有更深层次的探究与思考。教师要充分展示出实践活动的优势,可以借助于游戏实践活动、小组合作实践活动、辩论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互动中,对所学知识有更为全面的思考与探究,从中总结学习规律与学习技巧,提升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增强自我辩证性思维能力、逻辑性思维能力、团队合作思维能力等,这对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有着很大的帮助,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展现出一个指导者的角色,把课堂活动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除此之外,在小学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与模式,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用学生能够接受、感兴趣的形式来开展教育活动,给予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相互探究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感知到学习的趣味性,从而能够更加专注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无形之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教师与学生之间一起来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
结语
在小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科学、合理为学生设定教学方案,实施一对一、个性化教学策略,充分尊重、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想法与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参与教育活动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永军. 简论小学教学规程——兼谈小学教学与大班教学的区别[J]. 教育发展研究,2015,35(Z2):77-82.
[2]陶青. 小学教学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对美国经验的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2008(Z4):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