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艳芳,顾军
(1.宫尹小学 河北,石家庄 050091;2.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桂林 541004)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主要通过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良好的语言技能是师生顺畅沟通的重要保证,也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的一项基本技能。本文从定义、类型、特点、作用及优缺点等方面入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导入语和结束语进行分析,旨在说明教师要通过提高内在修养,强化语言外化于行的能力,在实践中进行训练等方式提高语言表达技能。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导入语;结束语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主要通过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完成教学任务。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劳动效率。”[作者简介:宋艳芳(1986-),女,河南安阳人,安徽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河北石家庄桥西宫尹小学老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词汇学;顾军(1976-),男,安徽颍上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词汇和文化。
田虎伟,周思旭.教学技能与教学方法[M].呼和浩特市:远方出版社,2002.4.]
关于教师的语言,程培元是这样界定的:“它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任务,针对特定的学习对象,使用规定的教材,按照一定的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为达到某种预期的效果而使用的语言。”[程培元.教师口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2.
]本文探讨的教师语言技能主要是指教学口语。
程培元根据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不同方式,把教学口语分为导入语、讲授语、提问语、应变语、结束语等几种。课堂的导入语和结束语体现在课堂的开始和结束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导入语和结束语进行分析。
二、小学语文教学导入语和结束语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语的好坏对教学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入语是在课堂教学起始阶段使用的言语。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熟练地运用一定的导入形式导入新课,在有效的时间内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进而使学生尽快进入课堂的角色。
(一)导入语
导无定法,每节课的导入语可因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而异。导入语的形式主要有:直接式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激疑导入法、演示实验导入法、歌曲导入法、新旧知识联系导入法、情境导入法、引用式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和图片导入法。
1. 直接式导入法
直接式导入法是指教师直接点出要讲的新内容和要求的导入法。这是一种最为常见,也是非常传统的教学导入法,其优点是不拐弯抹角,而是直接点题,常常能够起到开门见山、三言两语便直奔主题的作用。但学生会感觉这样的导入没有新鲜感,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来,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尽量少使用直接导入。
2. 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引入一些和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轶闻趣事,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的导入法。教师可以把将要讲授的内容融合到故事中,这样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学习状态。
3. 激疑导入法
陆九渊曾说:“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带着问题学习才会进步。激疑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产生疑问的导入法。它的特点是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收获很好的课堂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设疑要讲究一定的技巧,提出的问题要匠心独运,要具有独创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4. 演示实验导入法
演示实验导入法是指通过动手试验进行一系列操作的导入法。它的特点是用简单直观的教具进行实验。这种导入法往往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现象与事实背后的规律的热情,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的大脑留下深刻的印迹。实验不但能使教学内容更具有趣味性和形象性,便于学生理解和识记,还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5. 歌曲导入法
歌曲导入法是指在讲新知识前,教师通过播放或者演唱歌曲等方式进行导入的方法。歌曲导入法可以安排在正式上课前的10分钟,也可以安排在上课后新课开始前的10分钟,用以感染学生的情绪。需要注意歌曲时长不能过长,而且内容要和课文密切相关。
6. 新旧知识联系导入法
新旧知识联系法是指教师在讲新知识前,通过回顾、提问、做练习等方法复习已学知识的方式继而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的一种导入方法。此法既能起到温故知新,减轻遗忘的效果,又能增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决心。需要注意旧知识的难易程度要适当,既能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搭建桥梁,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7. 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是指教师根据上课内容,设计和新授内容有关的特定情境,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激起学生学习劲头的导入法。情境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强化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擦亮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使得学生进入课文意境,为和作者的思想共舞铺平道路。需要注意的是所设情境要尽可能贴近教学内容,以免误导学生。
8. 引用式导入法
引用式导入法是指教师导入新课时使用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典故、名言警句和诗词等,进而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法。引用式导入法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小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还比较弱,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引用导入语不宜太深奥,以免学生不理解其中的意思,否则反而可能增加教学负担。
9. 设置悬念导入法
设置悬念导入法是指教师根据新知识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置身于矛盾中。导入要有新意,富有感染力,巧妙设计关联问题,置留悬念,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好奇心,进而迅速而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入课堂。
10. 图片导入法
图片导入法是指教师运用图片、幻灯片、视频等,既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官享受,又能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更好地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导入方式。
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图片等的导入数量和画面等的繁简度,数量过多和内容过于复杂的图片导入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精彩的导入语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起到画龙点睛的功能,从而为实现教学目标做好铺垫。
(二)结束语
程培元指出:“结束语又叫断课语、结尾语。它是课堂教学将要结束时,教师在进行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及时的总结、巩固、扩展、延伸与迁移的教学活动时所用的语言。”[程培元.教师口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1.]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绝大部分教师很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语,而对课堂的结束语则重视不够。导入语设计得十分巧妙,固然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作用,而结束语同样不可小觑。
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程培元.教师口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1.]写作如此,教学也当如此。结束语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关联性原则。结束语要与课堂内容相关联,要与学生的已知背景有某种程度的契合,以学生的欣赏口味为标准;第二,新颖性原则。结束语在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形式新颖、方法独到,这样每节课的结束语会呈现不同的特点。第三,人文性原则。尽管小学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不可忽略其人文性的重要意义。
好的结束语有助于学生整理概括知识,加深印象,巩固记忆;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开阔视野,拓展延伸知识;进行针对性练习,指导实践,培养能力。
结束语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归纳总结型结束语
归纳总结型结束语指教学内容结束时,教师对教学内容做简单、概括的归纳总结。这有助于学生提高认识,巩固原认知,将新知纳入到原认知结构中去。需注意归纳总结型结束语不是对讲授内容简单重复,而该有所创新。
2. 阅读型结束语
阅读型结束语指课堂结束时,分别采用个人阅读、分组阅读、整体阅读、延伸阅读、比较阅读等不同的形式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对课堂主题进行升华。不同的阅读型结束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如个人阅读主要能培养学生阅读的质量与水平;分组阅读能把气氛推向高潮,对课堂主题进行升华。教师需要根据所教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阅读型结束语。
3. 作业(练习)型结束语
作业(练习)型结束语指一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这是当今课堂最常用的结束方法之一。布置作业的形式可以是书面作业,也可以是口头作业;内容可以选取课后练习题,也可以选取当堂所讲授的知识。此类作业一般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一两道题目为宜。
4. 拓展型结束语
拓展型结束语指在教学内容结束时,教师根据所讲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把课本知识拓展到课外知识、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适合知识性的教学内容。
5. 练习巩固型结束语
练习巩固型结束语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练习,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需要注意教师所布置的练习要能体现当堂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主要教学目标,练习的难度要遵循由低到高的顺序。
6. 评价型结束语
第斯多惠强调:“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 赵威,刘长林.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论文精选(下)[C].2005.279—280.
]教学结束时,教师可以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检查一下,并分别做出评价。对于掌握得好的,要提出表扬,鼓励他们的信心;对那些既认真听讲又积极发言的学生,要提出表扬……这就是评价型结束语。教师在运用评价型结束语时需要注意多鼓励表扬学生,尽可能少使用批评的语言,以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7. 应变型结束语
应变型结束语指能够对课堂中出现的意外事件进行快速的反应,并能够采取恰当的结束语进行应对,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类结束语需及时有效,而且要能巧妙地避免意外情况带来的尴尬,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堂。
8. 悬念型结束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把少年拴在你的思想上,引他们通过一个阶梯走向知识,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 金克中,胡立新,王若萱.教师口语[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273.
]课堂教学的结尾也应当像文章的结尾一样,要讲究意在笔后,悬念迭出,回味无穷,给人一种课已结束而意未尽的感觉。在授课结束时教师巧妙设置悬念,同样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需注意悬念的设置要具有启发性、诱感性,要和下次的授课内容有关联且学生通过探究能够解决。
需要说明的是,好的结束语要做到“三忌”:忌仓促、忌拖沓和忌平淡。同时,好的结束语还要做到简明、准确、有趣。
三、结语
高超的语言技能是每个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教育教学能力,它不但具有书面语精准、严密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口语通俗易懂和流畅自然的特点,是教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表达工具。本文以导入语和结束语为例,旨在说明教师要通过提高内在修养,强化语言外化于行的能力,在实践中进行训练等方式提高语言表达技能,更好地传授知识,服务学生。
参考文献:
[1]田虎伟,周思旭.教学技能与教学方法[M].呼和浩特市:远方出版社,2002.
[2]赵威,刘长林.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论文精选(下)[C].2005.
[3](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 周蕖、王义高、刘启娴、董友、张德广译.给教师的建议[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5]蔡元培.蔡元培谈教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
[6]程培元.教师口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陶行知.问[N].申报·平民周刊,1924-8-2.
[9]王迎春.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师素养论[D].扬州:扬州大学,2006.
[10]谢榛.四溟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 金克中,胡立新,王若萱.教师口语[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