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初中美术国画欣赏课的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9期   作者:薛岩伟
[导读] 在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高度重视这一课程的教学优势,在把握这一阶段学生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展开实质性的教学引导。
        薛岩伟
        山东省诸城市第一初级中学 山东诸城 262200
        摘要:在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高度重视这一课程的教学优势,在把握这一阶段学生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展开实质性的教学引导,帮助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掌握一些基础的绘画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为培养全面型的社会人才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基于此,以下对新课程下初中美术国画欣赏课的教学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美术;国画欣赏课;教学研究
引言
        初中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是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力为特征,美术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理想状态下,美术课程具有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和愉悦性,对于初中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而言,具有不可低估的关键性作用。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当前背景下,初中美术学科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
一、国画艺术概述
        国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形式,主要是用毛笔蘸水、墨、彩在绢或纸上作画。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层面上彰显了古人对自然、社会、道德、哲学等领域的认知。今天,人们分析国画艺术的特点,可以把造型特征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国画在观察认知、形象塑造以及表现手法方面,体现了传统哲学与审美观。在观察、认识客观事物时,国画创作者通常利用小中见大和以大观小的方法,力求在一系列活动中观察、认识客观事物,甚至参与其中,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点或是置身局外观察。国画创作讲究构思,提倡意在笔先,要求艺术形象能够达到主客观统一的层次,造型不追求形似,而追求神似。在构图方面,国画创作者并不立足于某个固定空间或时间,而是运用灵活的方法突破时空限制,将处于不同时空的物象重新布置。国画的构图还讲求虚实对比,要求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国画将独特的笔墨技巧作为表达情感和描绘事物的重要手段,也因此形成了笔墨千变万化与明暗丰富多变的特征。此外,国画尤其是文人画,会将书法艺术作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书法与绘画的交相映衬,增强画面的丰富性,同时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国画是一门民族艺术,要想让这门艺术在当代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就要把教学作为重要途径。这就对国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新课程下初中美术国画欣赏课的教学
        (一)补充背景信息以提高鉴赏深度
        初中生的认知和眼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文化底蕴相对不足,难以保证鉴赏深度和鉴赏效果。因此,初中美术教师需要在国画欣赏课程教学中为学生补充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信息,辅助学生欣赏作品,引导学生深入观察作品中的人物情绪和情感。教师可以在鉴赏活动当中主动为学生补充与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的欣赏更加深入和全面;也可以把收集资料的任务交给学生,鼓励学生通过自主了解与作品相关的背景信息,增进对国画艺术与国画作品的了解。如,徐悲鸿的《风雨鸡鸣》是在1937年创作完成的,画面描绘的是一只站立在岩石上的雄鸡在高声鸣叫。徐悲鸿这样创作的目的是想要鼓舞人们主动投入抗日救亡活动,体现出画家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教师通过给学生补充这些信息,能够增强学生的信息理解能力与分析应用能力。
        (二)注重对学生美术课程学习兴趣的培养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在每个教学环节上把教学工作做到位,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不断完善美术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感受美术课程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美术知识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浓厚的美术课程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初中美术课程《设计我们的校园》时,教师要通过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调动学生对绘画技术学习的求知欲,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教学活动提供重要的物质条件。在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中,主要是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想象力的优势完成以个体为单位的设计活动,更好地在其中体现学生的审美,为美术课程教学的发展指明方向。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可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借助语言描绘自己心目中的校园形象,由此来激发学生的绘画灵感。接下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设计出一个美丽的校园平面图,更好地在其中体现自己的思想和创意。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更好地带领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明确找到美术课程的学习方向。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色彩和形体的视觉传达,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绘画功底,有理有据地制定科学的美术教学计划,为美术教学的后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支撑。
        (三)优化设计鉴赏课程,培养学习兴趣
        中国画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而在这漫长的时间当中,留下了诸多艺术珍宝,这些作品拥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展现出了原始面貌。在初中美术的中国画教学环节,为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教学准备必须在中国画的欣赏课教学当中精心设计,以便让学生对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进行分析,了解中国画的笔墨和线条艺术,同时对学生进行文化艺术的熏陶。教师在对美术鉴赏课程进行设计时,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中国画鉴赏存在着难点,主要是因为初中生的艺术素养并不高,整体认知比较有限,再加上中国画艺术有着明显的抽象性特征,通常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在中国画鉴赏当中产生更强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可以改进鉴赏教学的实施策略,保证教学活动的创新实施。比如,在引导学生鉴赏《清明上河图》时,可以先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宋代市井生活的影视片段,增强学生对宋代人生活方式的认知,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展示作品长卷,让学生在鉴赏内容和绘画形式的过程中,品味中国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四)巧妙融合音乐以优化国画欣赏
        音乐和美术存在着天然而又密切的联系。教师在初中美术国画欣赏当中恰当地引入音乐,不仅能够为学生营造活跃宽松的学习氛围,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国画作品的气韵。音乐在渲染情感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而美术欣赏活动往往难以脱离情绪的调动。缺少情感色彩的欣赏会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降低学生的认知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融入合适的音乐作品,为学生的艺术鉴赏创造良好的条件。如,在讲解美术形象的本质特征时,为了使理论阐述和抽象概念教学不再枯燥单一,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欣赏国画作品的过程中同时播放音乐和画面,带给学生视觉与听觉层面的冲击,让他们获得更加直观的感受,从而实现学生情感的升华,增强学生对国画作品意境的认识。有趣的情感体验可以让学生在感官层面上感受音乐美,也可以在无形之中再现美的艺术形象,让学生在国画欣赏过程中找到创新思路,推动美术欣赏课程的创新实施。
结束语
        中国画所展现的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中国画独特的水墨特征展现了民族的文化内涵与修养,对中国画进行学习和理解,有助于引导学生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理解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中国画不仅是绘画类别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还是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当中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让学生接触与了解民族瑰宝,品味传统文化,促进学生文化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敖雪香.初中美术国画欣赏课教学初探[J].大观(论坛),2020(04):136-137.
[2]蒋爱民.初中美术国画欣赏课设置及教学指导策略分析[J].科普童话,2020(11):65.
[3]魏立晓.初中美术中国画鉴赏教学的实践探讨[J].中国农村教育,2019(35):96.
[4]梁红丽.国画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8(89):180.
[5]潘多.初中美术国画欣赏课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探究[J].牡丹,2018(15):117-1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