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李玉芹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5期   作者:李玉芹
[导读] 摘要: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一工具,更应借助其文化传承载体与传播媒介的特点引导学生探究并了解传统文化,塑造学生的人品、提升其精神境界和个人修养。
        潍坊市高新区钢城现代学校  山东潍坊  261000
        摘要: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一工具,更应借助其文化传承载体与传播媒介的特点引导学生探究并了解传统文化,塑造学生的人品、提升其精神境界和个人修养。该文首先阐释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播传统文化的必要性,进而分析可行的教学策略,探讨通过深度发掘教材内容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并且在课堂上择机引经据典,拓展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而促使其基于个人志趣自发阅读相关资料与经典作品,不断充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达到语文教学基本目标的同时也完成传统文化的渗透。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初中
        1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作用
        1.1 传承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历史演变过程中,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也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1.2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受应试教育影响,传统教学模式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体现,而忽略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导致学生树立的是为考试而学习的错误观念,不仅无法达到语文学习的真正目的,而且会影响学生健康学习心态的建立。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学习,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
        1.3 落实时代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的重心,增强文化自信也是当代教育改革的目标。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部门在中小学的语文教材中加入了相关内容,并提出了具体改革方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应内容进行延伸,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以及认可。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增强民族凝聚力,因此,我们应当积极落实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让学生成为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2传统文化的渗透实践
        2.1发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语文学科和文化传承有天然的联系,语言与文字的创造和发展是为了满足文化传播和继承的需要,而在被用于记载人类文明成果和传承技艺、交流思想并完成诗歌等作品创作的过程中语文学科自身也被不断丰富,并应时代要求持续演进,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现代社会人们创造新的文明成果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在语文教材中天然存在诸多方面的传统文化元素,既有和语文直接相关的文学艺术、哲学类内容,也涉及历史、古代的政治乃至伦理道德。例如,《论语》等经史子集相关课程中既包含儒家思想、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也有当时社会人们的道德理想和宗族关系等人文内涵,在教学中发掘这些元素并进行引申阐释能有效传播传统文化,并让学生的思想境界、人文修养得到提升。
        2.2利用教学导入为辅助,引入传统文化教学导入
        作为课堂教学的开端,是集中学生注意力,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利用导入为辅助,打造文化教学氛围,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文化引领实现教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实现有效教学。例如,《木兰诗》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悟真正的“孝敬和敬爱”的品德。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利用白板为学生展示木兰代父从军相关影视片段,也可以播放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所演唱的“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视频,在刺激学生视听感官的过程中,使其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有一个基础的了解。

然后,教师让学生就以下话题进行交流探讨,如“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曾经有这样一位人物,代父从军,塑造了自己的传奇人生,你对这个人物有多少了解呢?”让学生自己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演示木兰像、木兰祠、木兰从军的邮票、京剧《花木兰》等,形成一套有体系的木兰文化,依托木兰这一人物,让学生认识民族精神。之后,教师再为学生讲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句子,让学生认识民族精神,认识木兰对父母的孝敬和敬爱之情,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3提升教师文化修养
        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具有渊博的知识,能够利用自身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的热爱,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时刻向学生传输传统文化,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燃烧到最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索中来,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例如:在学习《陋室铭》这一篇课文时,教师要重视向学生传输中华传统文化中知人论世的理解方法。要想真正地理解这篇课文,那么首先就要走进作者,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
        2.4深挖教材内涵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挖掘教材,加强对学生的审美引导,使学生学会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去解读文章,体会文本的内涵,感受前人的智慧。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上阅读和课下阅读过程,鼓励学生进行读写结合,使学生能够在整个语文学习中时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度。例如:在学习《阿长与《山海经》》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让学生从中理解人都是不完美的。在这篇课文当中,阿长一开始只是一个名字都没有的农村下层妇女,而且还具有大多数人都厌恶的传播谣言的毛病。但是随着课文的阅读,学生们也可以发现阿长的不完美中也有着彰显人性善良的部分,她会把作者日思夜想的《山海经》拿来给作者,也会教导作者生命的重要性。这样,通过深入挖掘这篇课文的内涵,可以使学生理解不完美的生命才是人的特点,有助于使学生更好地正视自我,形成客观全面的人生观。
        2.5 开展趣味活动探究,渗透传统文化
        初中生正是活力四射的年龄阶段。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落实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使其能够真确认识文化,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利用趣味活动为载体。例如,在教学《行路难》古诗内容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对古诗学习都会产生抵触心理,认为古诗晦涩难懂,而且还需要背诵记忆。那么,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传统文化为载体,通过对古诗字词的挖掘探究,帮助学生理解。又如,在讲解“玉盘珍羞直万钱”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文章的“羞和直”单独提炼进行讨论,如直通值,是指价值的意思,在古诗文中是值钱的意思,羞在古诗文中指代山珍海味。联系具体语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趣味讨论会,就“为什么这些山珍海味这么值钱呢?这难道不是生活中饮食浪费的现象吗?”在活动探讨中,教师引入生活中饮食浪费的现象进行分析,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又可以促使古诗教学趣味化。学生在赏析诗句的同时,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激发出自主学习探究的兴趣,从而培养了语文综合素养能力。
        3结束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为此,教师一定要重视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通过教材资源的挖掘、课前导入的应用、课堂教学活动探索,深化学生的理解,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将不同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立华.试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究[J].好家长,2018(12):192.
        [2]张旺添.刍议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J].考试周刊,2019(55):74.
        [3]周仙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3):243.
        [4]李彦荣.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学周刊,2020(04):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