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势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如何创新发展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29期   作者:向兴文
[导读] 本文指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比如家长与社会的支持度不足,陈旧,落后的授课模式以及实践教学内容过少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应打造家校协同发力的教学模式,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并多多增设一些实践类的课程。
        向兴文
        仁化县田家炳小学 广东 韶关 512300
        摘要:本文指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比如家长与社会的支持度不足,陈旧,落后的授课模式以及实践教学内容过少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应打造家校协同发力的教学模式,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并多多增设一些实践类的课程。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创新;家校合作;实践
        
        在小学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强的思想道德熏陶,这是一门以德育渗透作为主要内容的学科,而在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时候,应当强调对小学生正确价值观和思想观念的引领,面对小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应作出及时的纠正,使学生的心理状况逐渐趋于稳定和正常,尤其是需要帮助他们从小树立起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问题
        1.1家长与社会的支持度不足
        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有所不同的是,在核心素养教育观念的引领之下,当前我们更加强调对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培育,希望能够树立起正确的道德品质观念,但是这种要求仅仅在教育学界得到了认可,在社会各界尤其是在家长群体当中,仍然没有获得较大的认可,这主要也是由于更多家长都非常重视学生们的知识成绩提高,希望学生能够在短期内提高语数英等成绩分数,但是却忽视了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比如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布置了一些家校合作的作业,是大部分家长的态度都是不配合不支持的,甚至有些家长会鼓励孩子不去做这方面的作业,转而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语数英等课外辅导班之中。
        1.2授课模式陈旧落后
        道德与法治课程总是要通过案例的形式来进行讲解的,尽管当前有一部分教师已经开始通过先进教育手段来开设这门课程,但是从整体来看其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陈旧与落后的现实状况,这也是由于很多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在使用新教育手段的时候,往往存在着不够成熟的问题,所以致使课堂改革活动总是处于不上不下的状况之下,甚至有一部分教师盲目的增设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将大量的新媒体技术手段应用其中,看起来教的很好,但实际上都是形式主义的映射,学生们并不能够从这种花样百出的教学工具之下挖掘到真正的知识。同时很多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并没有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授课的时候唯有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造成,虽然教学方式产生了创新,但是从根本上仍然无法引发小学生的听课兴趣。
        1.3实践教学内容过少
        和其他学科有所不同的是,在小学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将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应用于实践生活环境当中,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却发现更多教师更倾向于使用纯粹的理论讲述方法来展开授课活动,却忽视了实践教学手段的应用,只在课堂之上进行教学,强调对课本重点知识内容的勾画和背诵,却不能够带领学生进入社会领域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虽然获得了一些理论知识,但是在面临实际生活困难的时候,却不知道如何变通和应用。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创新发展途径
        2.1打造家校协同发力的教学模式
        和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有所不同的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是为了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意识方面获得一定程度的进步与成长,那么就不能够单纯强调在校园领域内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作出相应的要求,而是需要将这些要求进一步的延伸和拓展,使其更符合新时代背景之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创新要求。

因此建议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可以利用家长管委会或家长微信群等方式,使得家庭环境能够助推学科的发展,使家长也能够参与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讲解与实践过程当中,比如可以依托现有的多媒体信息平台与家长进行实时互动,传递一些正确的观念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家长能够在家庭环境再次对学生作出强调,并能够在潜移默化当中逐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另外,学校目前还可以开发相应的智能手机软件,使家长同学校之间的信息沟通变得更加便捷起来。比如在四年级上册的第2单元当中,就涉及到了为父母分担的相关内容,包括少让父母为我操心这些事,我来做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等等!在检验这一节课的授课成果时,就可让家长将孩子们在家庭内的表现拍摄并记录下来,上传至手机APP当中,这样就完成了家校的良性沟通和互动,共同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长。
        除了此课程可以应用家校合作理念之外,在其他课堂当中同样也可以使用这种手段,结合大数据的实时互动和传输功能,使教师更能了解到学生在家庭环境内的表现,并能够对家长的教养观念做出相应的指导,使得家长能够用严以律己的方式去影响着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养成,更能够为学校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数据保障。
        2.2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生本化的教育理念是核心素养教育观念之下所提出的最严格要求,同样也是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开设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创新办法,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师需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对学生综合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理解程度的把握,以此作为调控教学进度和选择教学内容的关键依据,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当中想要实现创新发展和高效率的课堂打造,那么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应用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
        比如考虑到小学阶段的学生生性活泼好动,不太愿意被拘束在课桌之前,也不太能够以较高的自律性去约束自身,所以此时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贴近于实际生活,具有更强的趣味性,教师在授课时所使用的语言应突出风趣幽默等特点,也应多多使用一些动作幅度较大的肢体语言,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被吸引。同时考虑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手段的挑选上,应以环境引领和实际熏陶为主,比如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手段,戏剧教学手段等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之中去学习知识,而不是强硬的完成知识的灌输。
        举例来说,在小学四年级的课本当中就收录了健康看电视这篇课文,在讲述这一课程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按小组表演出自己在家里看电视的状况,每名小组成员都扮演不同的家庭角色,甚至还可以增设一些新的家庭角色,使得整个情景故事变得更加丰满起来,比如有的小组成员在家里扮演孩子,他们没坐在地上看电视,甚至有的角色贴到了电视的面前,一动不动的看电视,而扮演父母的角色,则需要出来制止并给孩子讲道理。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在模拟活动当中认知到了知识,完成了对本堂课的学习,真正将课堂的主导权交还给了学生。
        2.3增设实践类课程
        实践课程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建议当前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多多使用一些实践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进入到社会领域,或直接鼓励学生以分组探究的方式进行社会调研,使学生能够对知识做到活学活用。比如在四年级下册的课本当中就收录了做聪明的消费者这一单元知识,其中所涉及的很多内容都可以在实践当中进行检验,比如第4课当中的买东西的学问,就可以鼓励各小组进入到市场,超市或商店去进行观察调研,看一看买东西的学问有哪些,验证课本当中的知识内容,并提出自己的新想法。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当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教师需要理清新形势背景之下的教学需求,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当中的不足之处,尽可能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实现学科教学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马丽.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品位经典,2020(11):120-121.
        [2]武道保.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分析[J].公关世界,2020(22):93-94.
        [3]陈晓丹.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设计与选择[N]. 贵州民族报,2020-11-17(A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