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基于CIPP模式的工学研究生培养评价内涵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29期   作者:刘子英
[导读] 在当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任务。
        刘子英
        华东交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330013
        摘要:
        在当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任务。高校建设本质上就是围绕高层次专业人才的质量提升,从实际操作层面上是通过学科评估、工程教育认证等指标体系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的各个环节的建设展开的。当下高校距离培养创新型国家所需合格的高层次人才还有不少差距,只有科学合理地设置人才培养的相关环节,才能真正推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于此,引入CIPP模式探索工学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建设,分别由背景、输入、过程、结果四种环节加以重点优化,提出人才培养的核心指标体系的建议,旨在实现以评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引言:
        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理工科院校占了47.62%;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理工类院校占了32.63%;在“985工程”高校中,理工类院校占了51.28%;在“211工程”高校中,理工类院校占了41%,理工科本科院校重点大学占比要高于本科院校的平均占比,相对优势比较明显。这表明理工科人才对于国家建设和社会的重要性,也凸显了国家对理工科院校建设的支持和投入。高等工科教育对当下社会经济的基础性支撑与转型支撑起到引用作用,社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依靠创新人才驱动,因此高校应该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的更重要的作用。
        但实际情况下,依然32%的关键材料在中国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绝大多数计算机和服务器通用处理器 95%的高端专用芯片,70%以上智能终端处理器以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这表明,我国在高层次人才原创新能力上的短板和不足,相比国外依然缺乏竞争力,这与我国高校硕士及以上人才培养的数量远不匹配。而与之成正比的而是SCI论文数目、专利申请数目等等。
        2020 年教育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 SCI 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发布《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就是希望破除论文“SCI 至上”,解决高校专利“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实施” 等问题。相关的具体落实肯定将体现在即将展开的第五轮学科评估指标当中去,而这些聚焦的人才培养等指标将重新定义各个高校的激励政策和考核指标。
        然而健全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没有终点,只有不断的持续改进。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分析现阶段研究生培养评价系统存在的问题,引入CIPP评价模式为研究生管理者提供信息服务,针对目标、设计、实施和影响,分别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四种类型加以评估分析,对研究生学业评价系统进行探索性的设计,旨在实现以评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转变传统的评价发展思路,促进研究生教育管理高质量化和合理化发展。
        
二、学科评估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从2002年开始对全国硕士以上以及学科学位授权点进行了四轮一级学科评估,学科评估对学科建设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实实在在地影响了高校各种政策导向。其中第一轮和第二轮评估指标主要侧重学术研究,而第三轮和第四轮评估指标项总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在逐步得到提升,详情请见表1和表2,由5个具体指标点增加至8个具体指标点。从指标点出发,学科评估更加重视了研究生在校培养过程质量以及毕业生质量的把控,而数据来源也是较为丰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指标只突出做的最好的展示,例如“优秀在校生”、“优秀毕业生”、“课程教学质量”等等,但并不能完全展现培养单位的研究生培养的平均质量,更不能体现研究生培养的均衡性和全面性,代表不了研究生全面的培养状况。高校人才培养应该是精英教育和普遍成才相均衡。这也导致我国现有研究生培养评价存在相关问题:
        1、评价模式缺乏定性定量
        评价主体单一,当前研究生的培养评价主体是两块:课程评价以及研究生指导教师的评价。作为课程评价主要集中在学位课、非学位课两种。而成绩评定的方式以闭卷、开卷笔试、课程小论文等。这种依赖于平时上课表现、期末成绩、课程小论文质量评定,而这种被动的参与评价,强调研究生对知识的强记忆程度而非掌握程度,忽略了研究生主体地位,同时更是缺乏对于研究生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的考察。
        而研究生指导教师的评价集中在开题、中期以及答辩阶段。虽然在研究生科研阶段与研究生指导教师平时有较多交流,但依然存在主观评价倾向的问题,导致评价的偏颇和不确定性,这样一来对研究生的能力和素质缺乏定量的考察,同时对于趋于成熟的研究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过于多元化。
        2、评价指标单一
        对于研究生学术表现的评价,一般采用论文的级别、申请专利的个数等,指标过于看中结果。而研究生阶段的奖学金的评选、优秀硕博论文评选标准也重点依据高影响因子期刊论文数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原创新研究的同时,引导研究生对科研论文的功利性。同样专利数目激增的背后,真正转化为价值和效应的少之又少。因此上述指标不足以支撑高校研究生教育所需的锐意改革和创新,没能有效的监控和反馈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素养、态度和情感等因素。
        因此定性、定量的研究生培养评价体需要落实到具体方法上,要做到细化过程评价,多元化和标准化统一培养。
      



三、基于CIPP模式的研究生培养评价构建
        对于研究生培养评价系统的构建,我们以CIPP模型作为理论基础,CIPP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即背景(context)、输入(input)、过程(process)和成果(product),CIPP模型源于外国教育的创新模式,与以成果导向教育为理念的OBE想契合。该方法充分体现了科学性的原则,而且评价效果非常好,其特点也很显著,即通过背景评估来实现对目标的选择,通过输入评估来推动研究生培养的修正,通过过程评估来实现方法的引导与实施,利用成果评估来提供参考标准。在评价功能的改进过程中,注重诊断性的评价、形成性的评价和总结性的评价有机结合,实现评价系统灵活运用,如图所示。将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等四个方面分别对应学生、师资队伍和支撑条件、毕业要求,持续改进,学生科研体系、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标准化分析。
       


                              

四、基于CIPP模式的研究生培养评价核心
CIPP模式的特点在于实时动态的将毕业生质量结果反馈完善到研究生的过程培养当中,强调持续改进,正确面对人才培养评价是一个长周期的事实根本。充分挖掘师资能动性,做好科研方向与教学课程的紧密联系,在引导研究生做科学项目中学会批判性思维,以为解决实际问题而研究,以为做好知识传递和成果转化而研究,进而挖掘研究生的学习潜力。落实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加强学生社会与家庭责任的系列第二课堂教育,实现将高层次人才培养担当“责任”意识、具备“感恩”之心、使出“协助”之力,促进“团队”共荣。从根本上打破研究生以利益阶段目标为导向,协助他们克服眼界、经历、经验等限制,建立出系统的中长远规划和目标,主动思考、加强自我提升、勇于挑战、积极总结、成为知识创新、经验创新的人才骨干。

五、结束语
        高校研究生培养评价系统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评价指标的全面合理性、评价标准的适宜性、评价方法的科学可行性,对于整个评价系统而言至关重要。在未来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决策者、教育工作者们应该尽可能优化研究生学业评价系统,遵循公正、公平、科学的原则,为推动高校研究生学业评价和提高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