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29期   作者:迪丽拜尔·玉奴斯
[导读] 教师和学校应该积极改变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疏导学生的负面情绪,减缓学生的压力,促进学生的长远、健康发展。
        迪丽拜尔·玉奴斯
        哈密市伊州区花园乡第一小学  839000
        摘要: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学校和教师主要的职责是教授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评定学生好坏的标准也是学习成绩。因此,在这一教育背景下,导致许多教学理念扭曲,学生的成绩虽然提高了,心智发育却十分不成熟,学生心理面临巨大压力,失去了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应有的快乐和童真。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和学校应该积极改变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疏导学生的负面情绪,减缓学生的压力,促进学生的长远、健康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前言:
        评定一个人是否健康,不能单纯地以身体健康为标准,同时,还应该积极关注其心理健康情况。近年来,生活学习节奏加快,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年龄较小,生活阅历较浅,心理脆弱敏感,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因此,当他们面对压力时,容易发生负面情绪,产生心理问题,如果不进行及时地疏导,将影响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致使他们心理不健康,影响他们日后的发展。积极心理学有着重要暗示作用,可以有效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近年来,在中国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一、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
        积极心理学最早发源于美国,此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广泛地关注,并迅速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许多心理学家开始转变研究的方向,将心理的积极面对人的影响作为研究的重点。在此之前,心理学领域主要是以“病理心理学”为主,当时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方向是,治疗人们的心理疾病,找到好的方法解决其心理问题,一般是从病理学角度出发来对待患者的心理问题。之后的积极心理学证明,人的心理健康不仅仅是需要治疗已形成的心理问题,一个人即使没有心理问题也不代表他不需要心理教育,积极正面的心理学引导,可以培养一个人积极的心态,自然地解决其心理问题。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欣赏激励学生,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生年龄教学,阅历又浅,同时他们活泼好动又喜欢探索,因此,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莽撞行事,犯下错误,他们在犯错的时候有时是有意识地探索,有时是无意识的,根本不知道这是错误的事情,如果此时对他们进行严厉地批评,难免会使他们自信心和自尊心受挫,变得敏感、小心翼翼。因此,教师应该调整心态,对待他们的错误应该保持冷静,用缓和的态度与他们进行沟通,并包容他们的无知,再进一步鼓励他们进行有益地探索,防止他们产生负面情绪,自信心受损,变得束手束脚,积压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的原则就是要求教师从包容、激励、赏识的角度出发,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以正面的力量来影响学生,使其消除消极心理,避免产生心理问题。


        比如,一个班级里,总有一些学生虽然认真努力,但是成绩并不理想,这些学生中,有许多学生逐渐积压了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开始变得厌学,情绪烦躁,敏感自闭,在学习中无法感受到努力的乐趣,经常郁郁寡欢。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先通过有效地沟通,去了解这些学生所遇到的学习困难,然后再积极挖掘这些学生的潜力,在实际教学中,去帮助这些学生解决困难,并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和优点,对他们进行赏识教育,以此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保护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客观批评学生,培养学生的谦虚品质
        积极心理学教育应该积极地激励学生,对学生进行赏识和表扬,但是在此过程中并不代表积极心理学教育,不可以对学生进行任何批评,积极心理学认为适当的批评教育可以让学生及时认清自己的状况,改正自己的不足,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让他们的心理素质增强,变得谦虚,积极进取。
        比如,有一部分学生性格比较强势、嚣张,喜欢事情凌弱,喜欢弱小的同学,他们做事情的时候根本不考虑其他同学的想法,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对其进行及时地批评,积极地引导教育,才能避免其以后铸下大错。此时班主任可以积极与其家长进行沟通,了解这些同学性格形成的原因,才能找到其问题的根源,然后再通过严肃地批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对他们同学造成的伤害,使其逐渐明白自己的错误,改变自己的做事风格,懂得尊重同学,照顾他人感受。渐渐地,等这些同学的行为逐渐变好的时候,家长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积极地表扬,使他们的心理得到鼓励,让他们懂得知错就改,善莫大焉的道理,逐渐培养他们谦虚的思想品质,促进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三观,健康地成长。
(三)构建积极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广域的文化氛围,如果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就可以促使学生在这种大的文化氛围下,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逐渐改变自己的心态,健康地成长。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理尚不健全,思维和意识还处于成长阶段,三观还没有形成,大的环境以及教师和身边同学对他们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在不健康、不积极地文化氛围下,长此以往,他们的心理肯定会出现问题。
        在积极视域下,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助力他们产生积极的心态,逐渐改变自己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使其性格逐渐变得开朗,拥有正面的力量,这对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善他们的心理问题。想要建立积极的校园文化,首先就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想法,采取民主的管理方式。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以此来减少学生之间的摩擦,使学生变得包容、乐观,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生年龄较小,对很多事情敏感,容易形成心理问题,同时由于应试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压力变大,因此,更容易积压负面情绪,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利用积极心理学,鼓励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以此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使其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李亮.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探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15):152.
[2]刘邦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品质[J].新课程,2020,(38):232.
[3]李星凯,邓秋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小学生希望感的提升[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13):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