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云南昆明 650106
摘要:“十四五”时期,特色城镇已从单纯追求规模经济向内涵式,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转变,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设优质特色城镇将有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但是,由于早期对特色城镇的规模和数量的过度追求,后续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特色城镇的质量提高。因此,从“政府,产业,人才、资金”四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将有助于把特色城镇建设成为产城人文旅俱佳的优质空间载体。
关键词:特色小镇;城乡一体化;产业
“十四五”期间,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城乡双向改革和双向开放。顺应时代的新要求,特色城镇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利用“空间小,产业特、生态美”的资源禀赋优势,将其培育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枢纽。但是,在特色城镇的建设和培育过程中,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在特色城镇发展中,其受到资金,土地和人才等诸多限制。因此,应立足特色城镇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从多层面,多层次制定推进措施,促进特色城镇发展成为当地优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一)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枢纽
为了有效地促进城乡之间的深度融合,特色城镇依靠其在国家和城市末端的区位优势以及“宜居宜业宜游”的资源分配成为城乡生产要素跨境流动的连接点。一方面,城市人口将去农村消费。特色城镇要把握回归城市人的空间规模的趋势,注重小城镇规模,小镇情怀和小城镇生活的塑造,建设风景宜人,生态良好的新空间,满足城镇人口消费的需求。城市周边的“郊区城镇”,“城中城”等特色城镇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培育具有鲜明工业特征,生态环境优美,生产和生活多功能的特色城镇,是中心城市,特大城市的主要阵线的有益补充。
(二)培育新旧动能转换
特色小镇的新旧动能转换是产业结构转型的升级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消费理念、消费格局发生新变化,注重体验和服务,娱乐、通信、教育、医疗、保健等领域的消费出现了裂变性增长,特色小镇的发展就自然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载体。一方面,激活传统产业旧动能。挖掘带有地区印记、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经典产业,借助特色小镇运营策划,融入旅游、体验、资源等消费热点元素,实现传统产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使其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另一方面,培育新产业的新动能。在历史经典产业乃至其中某一环节上,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积极发展文化的创意性、运动休闲、健康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新产业新增长点,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
(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保护
有辨识度、知名度的文化 IP 是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的关键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的基础上,需要通过市场化运作产生经济效益,进而传承下去。以特色小镇为载体,汇聚传统特色技艺、传统节日等民俗,打造一个独具魅力的文旅空间,既有利于保护并传承传统文化,也有利于提升小镇特色的明显性。
二、影响特色小镇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选址不当造成市场活力不足
特色小镇建设投资市场大,会让一些人缺少正常的理性判断,冲动和盲目的拿下一些资源并不充足的用地。当前很多地方在资源条件不足、交通不便、人气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大建特色小镇,往往会不服水土,出现大量的“问题小镇”。
(二)业态空缺导致主题特色不明显
当前很多特色小镇重规划轻策划,缺乏特色产业的策划。一是复制克隆。有些特色小镇具备了“衣食住行游购娱”要素,但特色元素体现不突出,简单的利用一个模式、模仿其它的小镇特征,缺乏地方特色,很容易导致“同质化”“千镇一面”。
据统计,各省份淘汰整改的400多个“问题小镇”,很多都是因产业特色不鲜明、层次低而淘汰整改。为凸显其小镇产业的特色,在无相应的资源可以依托、没有市场可行性时,策划一些高大上的主题,很难具备长久的发展力。
(三)人才缺失导致策划运营不当
特色小镇属于中长期规划,需要长期跟踪建设的规划人才,同时由于特色小镇还处于边试探边建设的阶段,开发主体的能力良莠不齐,急需擅长建设、运营、管理的专业人才团队。但在实际建设中,欠发达地区的特色小镇交通不便,生活居住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引、用、留”人才变成空谈,如果长期没有人口聚集,也会变成空心镇。同时,据官方统计农业地区的特色小镇有33% 的小镇人口是净流出,特色小镇建设中会面临没有本地的人才供给,难以为小镇运营提供完善的服务。
三、利于特色小镇发展的策略建议
(一)树立品牌思维,抓重点做标杆
特色小镇是一项政府帮导,企业协作,其他利益方协作的项目工程。“十四五”时期国家更加注重特色小镇建设质量,地方政府要有品牌思维,把握地区文脉特色,地域特色,以及时代特色等,把小镇的资源转化成内容,再由内容转化成价值,真正做出具有地方代表性的特色。在特色小镇建设和培育过程中,政府应承担职责:一是战略引导。从城市发展全局考虑,在战略策划引领,产业筹划跟进,空间规划匹配,投融资计划,招商引资行动等方面给予引导,便于特色小镇找准定位。二是精准帮扶。真心实意地给政策,真金白银的给扶持。对有潜能又独具特色但对社会资本吸引力不强的特色小镇项目,实施风险分担;对支持特色小镇建设的企业,通过政策性融资担保、政府风险补偿基金等形式实施增信。
(二)找准产业定位,构建“1+N”模式
特色小镇要以特色产业或文化来凸显小镇的个性。一是找准定位。利用或创造周边可利用的资源,结合国情、当地的发展动态,找小镇产业的落脚点,发展优势主导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二是产业业态。产业导入和培育的核心在于产业生态的构筑,主要形成“1+n”的模式,1 是明确自身的资源优势,利用优势来选择主题;n 是从产业创新的关键要素发力,形成其他相对次要主题,形成主次分明的格局。
结语
特色小镇作为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创新性举措,无疑是 “小空间大战略”的一种表现。凭借特殊的地理空间以及产业特色,它不但有效契合了我国新型城镇化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诉求,而且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清晰以及可行的思路。特色小镇的挂牌让各个地市更容易找到工作的重心和抓手,引导它们将小镇打造成为地区发展的引擎,从而起到以点带面,融合城乡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陈从建, 张晓东, 钱声源. 中国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研究[J]. 建筑经济, 2019, 40(05):109-114.
[2]张丽萍, 徐清源. 我国特色小镇发展进程分析[J]. 调研世界, 2019, 000(004):51-56.
[3]赵士德, 方兴林, 钱成,等. 黄山市特色小镇发展策略研究[J]. 黄山学院学报, 2019.
[4]张泽君, 张建华, 张健. 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热"背后的冷思考[J]. 体育文化导刊, 2019, 199(01):77-82.
张向荣, 孙建华, 陈永欣. 五大发展理念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方式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 2019, 000(007):87-92.
[5]关中美, 单卓然, 李春辉,等. 基于文化空间理论的历史文化特色小镇发展研究——以云南昭通盐津县豆沙关镇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 2019, 000(005):37-42.
[6]于洋, 宋宇虹. 北方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研究[J]. 中外企业家, 2019, 634(08):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