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研究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5期   作者:杨润解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逐渐走向衰败。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云南昆明  650106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逐渐走向衰败。传统村落作为我国农耕文明的历史象征和地域文化的有机载体,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并使之焕发崭新的生机,对我国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将对传统村落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解决方案,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传统村落;保护
        引言:传统村落作为我国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遗产和文化遗产,具备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于研究我国历史的发展轨迹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基础上,使传统村落重新焕发生机,并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村落所面临的矛盾现状
        平衡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一直是相关学者和专家所困扰的现实问题。与其他文化保护对象不同,传统村落首要的发展职责是满足当地村民的生活发展需要。因此部分地区发生了为了保护而停止开发的情况,使得传统村落面临经济和发展的困难;有些地区则对传统村落的开发过度的情况,破坏了传统村落的文化和艺术价值[1]。
        (一)部分传统村落发展过快而失去传统文化色彩
        我国传统村落保护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城镇化发展过快的问题。一方面,经济发展促使百姓为改善生活环境等原因对传统建筑进行改建。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不得不对道路进行翻修,有时势必对传统建筑会造成破坏。因此,作为文化载体的传统建筑实体,就这样逐渐消失了人们的视线之中。
        为数不少的传统村落由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而变得富裕起来,一些传统村落采用城镇化思路对村落进行修缮,这虽然极大地满足了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然而却与村落的整体传统风貌形成了巨大的反差[2]。
        (二)部分传统村落由于经济问题走向衰亡
        与因旅游业而飞速发展的传统村落相比,也有为数不少的传统村落面对着经济落后等严重问题。这一类传统村落之中的传统建筑大多因年久失修,具有严重的安全问题,有的甚至则以坍塌,再加上由于建造的年代过长,内部功能不完善,完全无法满足村民的现代生活的要求。而由于城镇化的加速,传统村落中的青壮年有相当一大部分选择离开村落而前往城市打工或是学习,村落之中往往只有老人留守[3]。这就导致传统村落缺少后续的发展动力。
        二、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的原则
        针对传统村落的现状,在进行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工作时,要注意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传统村落更新与保护的重中之重是对传统村落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保护,如果居民的生活质量差,损害了居民的各方面利益,那么传统村落的保护也就毫无实际价值。在进行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工作时,要深刻意识到,“人”才是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核心要义。
        (二)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过程中,要注意保护传统村落构成要素的全面性保护和更新。具体包括:1.对传统村落聚落界面清晰与完整的保障;2.对传统村落聚落结构的完整性和延续性的维持。3.保持单体建筑以及街区建筑群的共同更新与保护。
        (三)过程性原则
        在传统村落的更新过程中,要注重循序渐进的保护与更新,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完全忽视。在时间的把握上过于急迫或过于缓慢,都会传统村落进行程度不同的破坏。


        (四)重点与一般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村落规模虽小,要素却多。所以传统村落的保护也是系统的、复杂的。在进行传统村落更新与保护时,就要依照重点与一般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处理其构成要素。
        三、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的具体措施
        (一)对“人”的保护与更新
        人也是传统村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村落的灵魂所在。如何留住传统村落中的“人”,是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工作中的重要部分。要留下人,就要切实保护居民的物质利益,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使居民“睡得舒适、走得舒心、吃的舒畅”,也就是针对居民的住宿条件、出行条件和饮食条件等方面全面改善居民的生活,才能让居民既留下人,也留下心。同时,也要积极改善村民的知识结构,优化居民的人口结构,使传统村落的发展保有源源不断的活力。
        (二)居住环境的更新与保护
        传统村落居住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即地形地貌、山川河流、草木土地等自然元素,这既是人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传统村落特色根本所在,因此要对这些自然元素进行良好的保护。
        人文环境是指人工物质空间和精神文化空间,人工物质空间又分为以下四点:
        1.空间形态。空间形态指的是村落的外观形象,表现为村落平面的形式和村落在空间高度上展现出来的形式,能够充分展现村落居民的追求。
        2.建筑空间。即建筑与建筑间、建筑院落、建筑肌理和色彩等等方面,还包含建筑内部的功能和构造。
        3.交通空间。指的是村民交通出行的道路、街巷等等,这一空间的划分影响着村落的整体布局。
        4.公共服务空间。如戏台、广场、井台等等。公共服务空间能够反应一个村落的精神文化和生活方式。
        对人工物质空间的保护与更新是整个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工作的重中之重,合理地进行修缮、维护,有助于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色彩
        精神文化空间则是指村落中的各种民俗、信仰和民间神话等方面,是传统村落文化的源泉。在保护精神文化空间的过程中,要不断更新其内涵,摒弃其中的糟粕,留取其中的精华,使传统村落在精神上与时俱进。
        (三)传统村落经济结构的更新
        如何对传统村落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是面对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冲击下,传统村落更新和保护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农业作为我国传统村落几千年来的立业之本,应在规模化和高效化改良上寻找改革的契机;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传统村落可以利用自身历史文化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尽量不对传统村落的风貌进行破坏,这样才能做到长期稳定的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有益的保护。
        结论:传统村落不仅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也是我国农民世代繁衍生息的家园。在保护与更新传统村落的过程中,不可舍本逐末,为了保护传统村落而忽视了村民的利益,在更新传统村落的工作进程中,要注重协调城镇化进程与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之间的关系,的传统村落重新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罗玲.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孝泉古镇保护与更新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
        [2]翟洲燕.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统筹性响应机理与发展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8.
        [3]本刊记者.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镇的保护与更新——专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单德启[A]. .民族建筑(2013年第11期 总第142期)[C].:,201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