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淄博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550002.淄博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25500
摘要:村庄规划是法定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乡村地区的详细规划,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进行各项建设等的法定依据。要整合村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等乡村规划,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有机融合,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
关键词:村庄规划 土地利用 城乡统筹
1.引言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对各类生态保护地、地质遗迹、水源涵养区和优质耕地等的保护,整体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农业,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生产园区强、生态景区美、生活片区好的乡村振兴模式。
2.村庄规划的原则与目标
2.1规划原则
1、坚守底线,绿色发展。坚守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优先保护自然生态空间;坚持“全生态”理念,突出绿色发展的背景底色。
2、统筹布局,突出特色。落实镇级规划要求,衔接村庄建设、生态保护、农业发展等规划,统筹协调各类各业用地。突出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保护特有的村庄肌理、建筑风貌、农业景观、特色农产品,营造具有地方特点的人居环境。
3、加强整治,节约集约。坚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理念,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加大村庄建设用地挖潜力度,提高全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4、尊重民意,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和体现村民的意愿,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整合集体经济发展潜力、深度挖掘乡土文化,努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精品工程。
2.2发展目标
结合村庄类型、发展定位、自然禀赋,确定发展目标:
生态环境和谐:以尊重自然、融入自然为导向,以河源区域生态修复为抓手,以水资源保护为重点,建设天更蓝、山更青、泉更美、林更茂、水更清的生态化片区。
特色产业兴旺:以土地经营权流转为主要措施,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和富锶农产品:“沂源红苹果”、“珍珠白杏”、猕猴桃等。
历史文化突出:围绕千百年来,防御、生产、生活、居住、康养等历史文化遗迹,以保护为重点,挖掘和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开发旅游市场,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
居住环境优美:以保护为主线,整治村庄居住环境。保护内容有:全石民居,百年老泉,特色民宿等。整治内容有:村容村貌的提升,村庄环境整治,配套公共、公用基础设施,地质灾害易发区宅基地搬迁与生态修复,形成望得见山,记得住乡愁的特色片区。
3.现状概况与分析
3.1村庄基本情况
流水片区位于山东省沂源县东北部,南鲁山镇中东部,距沂源县县城 16 公里,包含四个行政村,由北向南依次是北流水村、东流水村、南流水村和车场村,土地面积 17.46平方公里,3.5 万口人。
流水片区范围内地形复杂,地貌类型较多,主要有低山、丘陵和山前倾斜平地等几种。周围被大峪顶、孤山子、胡拦顶、等群山包围,村庄建设范围处于山谷地带,沿谷地地势南高北低。
3.2现状建筑
流水片区现状建筑主要有村庄住宅建筑、生产型建筑、服务设施建筑。
大部分房屋质量相对较好,质量较好的房屋大部分都有人居住或使用;建筑质量一般的大多是 70 年代砖房、碎石房,房屋年代较久,少部分有人居住,多数长期外出打工;建筑质量较差的多是土坯房,也有长期无人居住的砖房、碎石房,因长久无人居住,院落荒芜,房屋年久失修。
3.4现状产业
流水片区以第一产业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林果,包括苹果、油杏、草莓、猕猴桃等。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为主,兼种桔梗、丹参、黄芪等中药材及黄烟等经济作物。 特色农产品:草莓、桔梗、苹果、核桃、奶牛、山羊、国槐等。
3.5现状旅游
流水片区位于沂源县南鲁山镇中东部,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沂源县作为“山东屋脊、生态高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全县拥有国家 A 级以上景区 14 处,省级森林公园 2 个,省级风景名胜区 2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24 处,省级旅游强镇 7 个,旅游特色村 28 个。同时,连续十一年举办七夕情侣节,打造“牛郎织女•情定沂源”旅游品牌。
4.村庄发展策略
4.1发展壮大产业
北流水村特色种植业初具规模,集体经济有一定收入,南流水、东流水、车场村集体经济薄弱,产业以家庭经营为主,村民收入以外出打工为主。规划期内,通过土地流转,以合作社经营的方式,把特色产业扩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4.2完善基础设施
除北流水外,村内基础设施均比较薄弱,村内道路狭窄,行车苦难;雨污无排 水管道,污水横流;无集中供暖供气设施;线路多在空着架设,布局凌乱;村内河道排水不畅,缺乏蓄水设施,需要整治。
4.3保护生态环境
片区内未利用地规模大,不利于水土流失,需进行适度开发;生态保护红线内有部分坡度大 25 度的耕地,需实施生态退耕还林;水资源蓄留设施缺乏,农业生产灌溉条件差,需建设塘坝。
4.4挖掘历史文化
流水片区内有齐长城遗址、南流水铜矿遗址、高老师庙、千年古村落-车场村、流水村、老泉等历史古迹资源丰富,但缺乏规划和保护,损毁现象多发。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发展旅游产业。
4.5美化景观风貌
天际线:私搭乱建、飞线杂乱无章。道路两侧:雨污沿路乱流、垃圾随意堆放、缺少绿化及公共活动空间。公共空间:设施不足、绿化缺口、景观塑造一般。建筑风貌:内部街巷墙体色彩杂乱。村域内景观需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提升景观的旅游价值。
4.6改善居住条件
村庄居住条件差异较大,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整治居住用地,适度提高村庄交通条件、改善生活条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5.特色保护
5.1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红线内是禁止建设区,禁止一切与生态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建设用地、零星耕地要逐步退出,生态脆弱的区域要进行封山育林恢复生态功能。
5.2水资源保护
地下水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内容,以饮用水源地保护,划定保护区域并实行严格保护。禁止大规模超采地下水,适度开发矿泉水资源,鼓励节水灌溉,突出雨水收集、涵养、利用系统化工程建设,合理规划水资源的涵养、观赏和利用。通过涵养水源,适度利用地下水,节约利用地表水,鼓励发展节水农业等措施,实现村域四季常绿,三季花香、长年流水的河源生态片区。
5.3历史文化保护
对周边山水格局进行整体保护。对传统街巷格局进行保护,规划新增石铺路面,维持其他石板路、石阶、石墙,对有安全隐患的沿街石墙进行维修加固,保证居民和游人的来往安全。对于村民保留的石碾、石磨、石桥等,结合村庄绿化修建小型休息空间,配以石桌、石凳等小型休憩设施,为村民生活和游客观赏提供便利,配植乡土树种和花卉,营造独具山村风情的空间环境。对古树名木进行保护,设立护栏和保护标志牌,严禁砍伐损毁。
5.4农田保护
耕地保护,除规划确定建设占用耕地外,严禁其他建设占用耕地的活动。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实行特殊保护,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6.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结合村庄特色、资源优势,规划形成 6 类产业分区:生态涵养区:作为齐鲁水塔区内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域,在生态保护红线内,是生态保护修复的重点区域;山里泉乡旅游区:作为千年古村落,旅游资源丰富且独具特色,是开展旅游接待的主要区域;新型乡村发展区: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集中区,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是生活宜居的区域;特色林果种植区:是流水片区沂源红苹果、猕猴桃等特色林果的集中规模种植区;休闲观光农业区:在路河两侧,交通便利,风景优美,适合观光、采摘、体验农业生产;药材种植区:具有康养习俗,气候、土壤皆适合种植中药材。
7.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7.1健全规划实施管理体系
加强规划实施组织管理。南鲁山镇人民政府应建立村庄规划实施工作领导机构,负责规划实施全过程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统筹推进规划实施各项工作。
落实规划目标责任制。片区委员会或村委会必须建立规划实施档案,跟踪监督检查规划实施情况,把村干部执行规划情况纳入领导业绩考核体系。建立目标责任制,开展绩效评估。
严格宅基地管理。对于闲置宅基地,片区委员会或村委会应首先安排宅基地需求用户,长期闲置的宅基地要在评估基础上,由村委会有偿收回村集体所有;村庄扩展边界外禁止新增宅基地;严格用地监督,村委会应及时公开全村用地计划及实际利用情况。
7.2规范规划项目资金管理
建立资金管理机制。按照“花钱必有效、无效必问责”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的资金使用管理机制,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吸收社会资金参与。
7.3加强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
切实维护群众权益。建立健全听证制度,在农村居民点拆迁、安置、集体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基础设施改善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方面要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引导村民全程参与,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建立公众监督制度。由政府、社会团体和公众代表组成工作小组,对规划实施进行业务咨询和监督。建立规划的执行违法、违规举报渠道,完善监管制度。
7.4强化规划实施评价
加强对规划的动态跟踪、监督与评价,通过对规划指标实施的定量与规划整体实施的定性综合评价,确定规划在实施过程中,是否按照规划的标准与内容进行实施,从而及时发现规划实施的问题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