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5期   作者:谷瑾
[导读] 摘要:近年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相关文件,从这些文件可以看出,国家高度重视地方高职院校的转型发展、亟须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各高职院校特色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大量的合格人才。
        山东水利技师学院  山东省淄博市
        摘要:近年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相关文件,从这些文件可以看出,国家高度重视地方高职院校的转型发展、亟须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各高职院校特色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大量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产学研;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引言
        高职院校开设的各类专业都与企业相关,具有超强的专业性和超高的技术性。而企业通过投资办学,能开拓人才市场,为企业本身的发展壮大培养新鲜血液。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校企合作不仅可以为学校的日常运作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还可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投资办学不仅可以扩大企业的影响力,还可以为企业提供稳定的人才来源。所以说,校企合作,其实是双赢。
        一、校企合作的现实意义
        校企合作适应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学校通过与企业沟通,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针对性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校企合作项目的目的在于企业借助在校师生的钻研、学习能力以及学校的各种有效资源,完成产品的方案设计、论证研发与量产制造等。师生也能在项目工程中,学以致用,更透彻地理解、巩固知识,培养参与师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校企合作是一种互利共赢的模式,做到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使学校能够以更优异的方式培养专业性人才,使企业能够更出色地完成产品设计,推动双方蓬勃发展。
        二、基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出现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普遍不高
        高职院校对产学研结合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当前国内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花费了大量精力,忽略了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工作。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不强,教师日常的教学负担过重,造成其对产学研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更有高职院校简单地把产学研合作模式认为是“校企合作”,将其作为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渠道。从整体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的产学研依旧处于较低水平,忽略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模式不成熟
        校企合作办学的教学理念很符合当前的人才发展趋势,但仅有教学理念仍不足以支撑日常的教学活动。有关企业只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积极鼓励学生进行生产技能的训练,而不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文化课程、理论课程的教授和辅导,导致学生虽然生产技能娴熟,但是必须要接收的文化知识远远不达标,理论支撑严重不足,渐渐的,学生的“三观”得不到正确引导,做人做事的格局与眼界、创新能力与提升空间都会受到严重影响。故而,企业对生产训练的热衷和学生应受到的文化教育之间的矛盾,是现阶段校企合作模式中最大的问题之一。
        (三)企业缺乏动力
        校企合作企业缺乏合作动力,合作形式难以深入。一方面盲目上马的合作项目,很难让企业产生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院校自身科研、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不够强,或者对企业面临的问题关心不够,缺乏对企业的吸引力。
        三、基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化策略
        (一)平衡产业学习与文化学习的时间
        学龄期的青少年倘若不进行文化课程的学习,只进行产业课程的学习,就不能称之为学生,只能称之为实习生。企业虽然给予了学校办学的经济支持,但并不能完全决定学校日常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模式。事实上,企业与学校是在互惠共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办学的,双方应互相平等、互相尊重,还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果校企双方能够平衡学生产业学习与文化学习的时间,将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产业技能的相关知识,还能使学生在不同类型的科目学习中,保持课程学习的新鲜感,提高教学效率。


        (二)建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应用工学交替的方式,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专业技能等综合职业素质。根据学生的就业意愿,对后续学习计划实施科学调整,弥补知识、技能方面的局限性,按照学生的专业方向,由学院推荐学生到与专业相关的企业试用,深化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与此同时,要结合相应的实践活动,开展与专业基础相关的教学活动,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本专业的工作内容、职业特点,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让学生接受相应的职业素质训导,提升其生产技能。学校要拓展合作企业数量,扩大订单培养规模,选择优秀企业让学生参加企业实际生产任务,并根据之前的经验积累,为学生建构专业技术平台,应用分方向的订单教育模式。
        (三)构建校企合作新机制
        按照政府主导、行业协会指导、校企共同参与的原则,创建新型的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在原有的合作基础之上,本着“有规模、有实力、有信誉、有良好合作前景”的原则,与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成立实践教育基地供学生学习实践。学院、企业、行业形成人才互育、成果互享的密切合作的办学模式,各自充分利用在政策优惠、经费使用、场地优势、技术优势、教师和企业人员互聘、学生就业和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特点,促进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提高办学效果;同时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实现学校教学“企业化”,师资教学力量“双师化”,并积极鼓励教师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和培训服务,进行技术开发,将理论和实践知识落地生根,达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的局面。
        (四)建立全方位的资金投入机制
        推进产教融合工作,不论是产教融合试验区、实验点、试点企业,还是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双师型”师资、优秀教科研团队、培养培训体系、技能鉴定机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等,都需要资金的支持。离开了资金支持,产教融合将难以为继。为此,应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广泛筹集资金,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宽领域、全方位的资金投入机制。国家的投入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可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行业和企业从长远来看,是产教融合的主要受益者,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学校更是产教融合的直接受益者,理应加大资金投入。同时,要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吸引民营经济和民间资本参与产教融合,探索建立产教融合基金,吸引更多的资本参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支持科技创新型产教融合试点企业加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生产实践活动,以产学研作为重要的契合点,实现高职教育与实际工作能力相契合的创新教学,是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应用创新型教育模式的改革,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利用校企合作建构产、学、研一体化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创建双赢的合作教育模式以及运作机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开放性实验教学环境,实现教育教学、实践生产活动的契合发展。基于校企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深化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利于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对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国超,云兵兵,王景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10):114-115.
        [2]段洪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的研究与实践[J].农家参谋,2019(20):276.
        [3]王宇星.“产学研用”模式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9):105+107.
        [4]孙桂芳.校企合作模式下“激光制造技术”课程的新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41):129-131.
        [5]胡艳秋,单石蕾.论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在药剂学课程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09):79-80.
        作者简介
        谷瑾(1982-),女,汉族,山东聊城人,本科学历,山东水利技师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
        淄博市校城融合发展计划资助项目(2019ZBC5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