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睡眠心理行为护理在焦虑症伴睡眠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1/11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9月18期   作者: 兰瑛
[导读] 评价睡眠心理行为护理在焦虑症伴睡眠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兰瑛
(内蒙古自治区精神卫生中心精神一科;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摘要】目的 评价睡眠心理行为护理在焦虑症伴睡眠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从我院随机挑选2019年1月-2020年5月收治的80例焦虑症伴睡眠障碍患者,并分为对照组(n=40)和试验组(n=40),对照组利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利用睡眠心理行为护理。对两组患者HAMA、PSQI评分进行观察。结果 护理前,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HAMA、PSQI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试验组患者HAMA评分为(9.20±2.54)、PSQI评分为(6.40±1.74),均要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焦虑症伴睡眠障碍患者中,应用睡眠心理行为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焦虑问题,提升患者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睡眠心理行为护理;焦虑症;睡眠障碍患者;应用效果
  在临床中,睡眠障碍属于一种常见病症,主要是指个体入睡和维持睡眠困难,出现障碍,致使集体发生不适,影响到个体日常生活。睡眠障碍患者大多伴随焦虑症,由于难以入睡,患者出现了焦虑情绪,随着睡眠障碍时间越长,焦虑情绪加重,严重影响睡眠,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对焦虑症伴睡眠障碍患者,需要给予睡眠心理行为护理,有效缓解患者睡眠障碍症状和焦虑症状,提升患者睡眠质量。下文针对睡眠心理行为护理在焦虑症伴睡眠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随机挑选2019年1月-2020年5月收治的80例焦虑症伴睡眠障碍患者,并分为对照组(n=40)和试验组(n=40)。在对照组中,有18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年龄段在28-60岁之间;在试验组中,有17例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年龄段在27-61岁之间。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利用常规护理。其中包括生活护理、健康宣教等。
  试验组,利用睡眠心理行为护理。第一,对导致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心理问题进行动态评估,对患者心理需求进行及时了解,提升患者控制心理行为的能力,使患者正确认识睡眠质量问题。第二,把焦虑症症状以及其和睡眠障碍之间的恶性循环关系介绍给患者,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睡眠,不要急躁和恐惧[1]。在睡前,可以适当的进行一些转移注意力的训练,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第三,针对患者存在的睡眠行为问题,给予针对性指导,指引患者睡前放松心态,尽可能减少玩手机等行为,可以听一些轻音乐,放松心情。晚上饮食保持清淡,不要过饱,不要进行任何可以造成紧张兴奋的活动。第四,对睡眠环境进行改善。进行睡眠心理行为按时,减少睡眠环境的噪音,避免产生刺激,对室内温度、光线进行改善。第五,帮助和指引患者调适焦虑情绪,利用反复提示的手段,降低焦虑频率。鼓励患者寻找适合自己的发泄负面情绪途径,进而减轻心理压力,提升睡眠效果。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HAMA、PSQI评分进行观察。
  1. 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的比较采用 t 值检验,计数的比较采用 X2检验,P <0.05 代表存在显著差异。
   2.结果
  护理前,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HAMA、PSQI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试验组患者HAMA、PSQI评分均要好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3.结论
  焦虑症和睡眠障碍两者之间存在互相影响和互相促进的关系,如果焦虑症伴睡眠患者没有得到有效及时的治疗和护理,会严重影响到患者身心健康。正确的睡眠认知行为可以有效提升睡眠质量,改善睡眠效果。因此,针对焦虑症伴睡眠障碍患者,需要对其实施睡眠心理行为护理。睡眠心理行为护理,主要是指对患者的睡眠认知行为实施指导和干预,使患者可以进一步了解睡眠过程中发生的生物机制,通过对患者认知结构进行重建与调整,打破焦虑症和睡眠障碍两者的恶性循环,提升患者质量。
  综上所述,利用睡眠心理行为护理对焦虑症伴睡眠障碍患者进行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情绪,保证睡眠效果,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章节,王思高,黄永祥.心理护理干预对焦虑症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分析[J].医药前沿,2019, 009(019):200-2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