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发展幼儿的游戏能力

发表时间:2020/12/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2月下   作者:王玺
[导读] 游戏应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唤起儿童生活的需要,丰富儿童生活的经验,培养儿童生活的能力。

北京市通州区临河里幼儿园    王玺 
 
摘 要:游戏应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唤起儿童生活的需要,丰富儿童生活的经验,培养儿童生活的能力。本文主要探讨如何通过自然游戏、自主游戏、深度游戏,发展幼儿的游戏能力。
关键词:游戏能力  自然  自主  深度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案例:老师在给孩子们讲一个美丽的故事:“冬天的早晨,小动物打开房门一看,哇!整个世界都变成白色了。它们纷纷跑出家门,在雪地上欢快的跑起来……没想到,在雪地上居然出现了美丽的图画小鸡画出了竹叶片片,小猫画出了梅花瓣瓣……”故事讲完了,教师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小青蛙没有出来?一个小男孩马上说:“老师,因为小青蛙没有衣服,怕冷。”另一个小女孩说:“他们在家里玩。”老师听了,轻轻地说:“请坐。”接着面向全体幼儿说:“谁来告诉大家正确答案?”此时,教室里静极了,一时没有幼儿回答。看到这情形,老师笑着说:“告诉来你们吧,因为青蛙是冷血动物,冬天需要‘冬眠’,所以不可能出来……  
         在这个案例里,孩子充满游戏精神与个性色彩的回答,在成人的认知世界里成了不正确的说法。一个本应充满诗情的倾听体验和游戏精神的释放过程,变了味道。      
         儿童是什么?鲁迅说:儿童即“游戏者”;庄子崇尚“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逍遥游;孔子以“游于艺”为自如境界。游戏活动不单纯是一种外显行为的呈现,更是一种精神特质的表达。那么,作为教育者,应怎样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幼儿的游戏精神,成为一个我们一直思考并为之付诸努力的问题。
          一、营造宽松的对话氛围,促进幼儿自然游戏
          对话是游戏活动中师幼交流的重要途径,通过对话,幼儿与教师、同伴、游戏及自我进行多元视域的融合。在这种融合中,幼儿理解了知识、交流了情感。在这种活动氛围中,幼儿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而是自身和群体活动价值的参与者、创造者。
        (一)建立游戏活动中的平等关系
         课程游戏化,必然要追求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幼儿与媒介之间共同关系的确立。这就必然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权威态度,“将幼儿视为一个个鲜活、丰富的生命,他们不仅需要帮助和爱护,而且值得尊重和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需要投入完整的自己,实现,与幼儿的真正对话。
         1.在游戏中建立自然、和谐的师幼关系。
         我们鼓励教师和孩子游戏时要像谈恋爱一样,肯把成功让给孩子;做贴心的“售货员”,当孩子不需要你时,不要干扰孩子,当孩子需要你时,我们就在孩子身边。
          2.在游戏中,进行适宜的“介入”
        (1)明确介入的根本,是了解孩子的意图。
       (2)把握好介入的时机,即什么时候介入是必要的?
       (3)尝试介入的几种情况。如:不确定幼儿的游戏意图,想进一步了解;想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深入思考等。
       (4)平行介入孩子的游戏。如:静静的走到孩子的身边;坐下来或蹲下来,和孩子在一个高度;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理解孩子的想法;等待孩子邀请你进入他们的谈话或者游戏等。
          (二)突出游戏活动中的开放性
          张雪门先生强调,要给予儿童充分自由活动的机会。“自由”意味着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自由选择”“自我发表”“自我修正”。
           以活动区为例,我们根据幼儿生活经验及兴趣,将区域调整为家庭区、积木区、艺术区、玩具区、图书区,音乐区六大区域,最大限度再现幼儿经历过的生活,充分支持幼儿“多与环境接触,提高对生活的改造能力,逐步形成对环境进行支配和选择的能力。”
          1.区角空间动态化。教室尽可能多的面积都用于区角设置,桌子进区角,各区角面积的大小以幼儿的兴趣及材料为依据。积木区与家庭区面积较大,其他区角可根据幼儿兴趣需要调整面积。



          2.区角流动自由化。精心设计利于幼儿走动的区角出口、通道,鼓励幼儿进行区域间的流动,每个区角至少有2个通道可以通到其他的区角,便于幼儿区域互动融合与快速找到材料。
          3.区角游戏自主化。区角活动不限人数,无形中创造了更多自然、真实的“冲突”机会,幼儿在沟通、协商中的选择,往往成就了很多区角活动中的精彩一瞬。
         所以说,教师以开放式的心态接纳、参与幼儿的游戏,实现对幼儿“心声”的倾听和关怀,是幼儿萌发游戏精神的优质土壤。
        二、运用适宜的回应策略,促进幼儿自主游戏
        自主游戏中,适宜的回应非常重要。它通过师幼、幼幼之间的互动,将幼儿与他人、游戏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将游戏活动与幼儿的现实生活建立起必然的联系,从而激发幼儿参与探索的热情。
       (一)准确的观察识别,是有效回应的基础
        教师在参与幼儿活动时,观察幼儿要做什么,就是识别。但教师一定要有选择的识别和回应,有深挖掘的,也有点到为止。
        1.了解幼儿原有经验,准确识别幼儿获得的发展和新经验;
        2.以《指南》为参照,客观描述幼儿的真实表现;
        3.将个体幼儿的具体行为与《指南》中的领域、目标和典型表现建立联系。教师的支持与指导等。
       (二)适时、适度的回应,可以最大限度促进幼儿参与游戏
        识别之后的支持与指导,更要建立在了解幼儿的意图的基础上。
       1.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想法,扩展和延伸幼儿的想法;
       2.要讲究方法,教师要管住嘴,管住手,尽量给予隐性支持,可根据幼儿需要创设有准备的环境;
       3.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前提下,丰富幼儿所需要的相关经验,了解幼儿的游戏意图,扩展和延伸幼儿的想法等。
       教师针对幼儿的“生活世界”“个体经验”和“生活意义”给予的全面而有联系、丰富而有深度的回应,既促进了幼儿的自主游戏,更成为了幼儿游戏精神发展的桥梁。
         三、投放满足主体需求的材料,促进幼儿深度游戏
        游戏中,儿童要成为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投放区域材料时,要注意观察儿童的兴趣,满足各种不同发展水平儿童的需要,促进深度游戏的出现。
      (一)游戏材料应指向幼儿的真实生活世界
       教师应与幼儿一起,创设一个真实的情景,经历真实的问题,发生真实的互动。而这些真实,必然源于幼儿的生活。比如,多投放能,带给孩子多种体验的材料。有些低结构、无结构材料虽然简单,但玩法多样,象吸管石头、毛根等,深受幼儿喜爱。在孩子的眼中,玩具材料无所谓好坏,只有好玩不好玩。有些材料可能不够开放但能支持幼儿下一步游戏行为。
      (二)游戏材料应有助于促进不同阶段幼儿的发展
       我们常说的,游戏要好玩,更要具有发展性。如,小班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活动的随意性较强,为避免争抢,初期投放时玩具和材料在种类上可适当少一些,而同类物品在数量上应多一些,后期再根据幼儿需求逐步增加种类和层次。而中大班幼儿与小班幼儿相比,身心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游戏中,尽管他们主动选择的角色是有限的,但幼儿在选择角色后能简单地设计游戏情节。因此,中大班幼儿喜欢更丰富且具有一定连贯性的游戏材料。
      (三)游戏材料应与幼儿的个体经验相联系
       儿童的经验绝不是成人的经验,儿童要凭自己所得的经验适应社会。教师在活动组织中,要鼓励幼儿进行充分的感知、操作、探究和体悟,再通过可能的反思提高经验与能力。
       总之,作为教师,应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怀着一颗敬畏之心看待游戏,关注在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17-23.
〔2〕郭元祥.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与方向:兼论深度教学〔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6):1-6.
〔3〕刘焱.幼儿园游戏与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2.
〔4〕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磷,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80.
〔5〕黄进.游戏精神与幼儿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