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小纺车

发表时间:2020/12/24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17期   作者:袁剑丽
[导读] 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后来经常想起它,想起它
        袁剑丽
        延安市枣园革命旧址管理处
        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后来经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这篇收录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吴博伯潇的散文《记一辆纺车》,让七十年前延安的那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走进了每一代中国人的记忆当中,而就是这辆普通的纺车,承载了一段难忘的延安岁月,也铭记着一种早已融入中国人血脉之中的精神力量。
        如今,这个当年大生产人员都会用的物件,虽然已经成为古董,被陈列在延安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当中,但和纺车相连的那些记忆往事却永远挥之不去。1941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发起更加猛烈的进攻和“扫荡”,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彻底断绝给予八路军,新四军的军饷,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外面的华侨,内地的捐献都得不到援助。使得陕甘宁边区根据地的经济外援被切断延安革命队五里的生活供给发生极大的困难。
        1941年,对于生活在延安的人们来说,是记忆中最艰难的日子。没有粮食,没有衣穿一天三顿饭都很难维持。面对极端困境,他们没有退缩,决定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毛泽东提出了摆在面前的只有三条路,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面对困境,“自己动手”这条路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从此,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陕甘宁边区迅速的开展了起来。
为了拓展更多庄家种植的地点,选择一个理想的屯田区和防务区,朱德总司令最终决定命令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同年三月八路军120师359旅在王震率领下,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南泥湾。然而,当359旅的战士们初到这里,眼前出现的情景,大大出乎了他们的意料,这里不仅荒无人烟,遍地是荒草,而且像财狼虎豹这类野生动物也是经常出没。

王震将军在1945年回顾初到南泥湾的情形时说道“四年前带领部队来这里从事一项军事生产时,我们没有窑洞和屋子住,没有工具,买不到食物。”
衣食住行,这排在第一位的穿衣成了延安人民首要解决的困难,于是在当时会纺线,成为了人们的一种骄傲,无论是领导,还是一般干部、战士,不分男女老少都能纺,特别是年仅7岁的小吴萍,虽然她是三五九旅供给部主任吴承恩的女儿,但是小小年纪便知道吃苦耐劳,她也跟着妈妈学会了纺线,而且她一天就能纺一两的上等细线,可以说她是边区历史上年纪最小的一位劳动能手。
在孩子眼里,纺线原本属于女工红范畴的活计。为什么堂堂七尺男儿革命队,五里的领袖人物周恩来、任弼时都要来学习纺线呢?陕甘宁边区原先不产棉花。延安居民穿衣用布,都要靠商人从关中等地贩运的棉布来保障。随着国民党军队的经济封锁,这唯一的布料来源也断绝了。延安居民们,不得不过其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日子。为了这衣食住行之中最基本的温暖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延安人民在大生产运动中开始自己动手纺线、织布。从这时起,周恩来、任弼时也跟延安很多男子一样,也开始在这小小的纺车前学习纺线,这个过去只有农村妇女才做的活计。1943年,在枣园的一场纺线比赛当中,竞争最激烈的是被称为纺线最细的选手周恩和被称为防线的高手任弼时。比赛整整进行三个小时,最终任弼时获得比赛第一名,周恩来获得第三名,他们都被评为纺线能手。
曾留学法国十年的陈学昭是奔赴延安的第一位文学博士,她在延安解放日报担任编辑,她也跟着勤劳的延安人民一起劳动,然而,在一架纺车面前,她却有些踌躇了,后来,陈学昭这样描述自己当年纺线的心路历程:“面对纺车,我根本不知道怎样去下手,一会儿锭子跳了,一会儿棉条断了,急得我一身大汗,这里那拉一把,那里敲一下,两只手弄得满是污脏的油和灰土,我看着自己这一双手心里,不禁感叹着,这本是一双弹钢琴的手啊。”静下心来,从一点点学起,这个过去从来没有摸过纺车的知识分子,把纺线当作一门学问,从总她学会了耐心,切切实实不主观、不偷巧,终于放出了头等线。后来,他将自己在延安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工作着是美丽的》。
?    
延安纺车,一架原始的手工劳动工具,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在经济封锁的艰难生活中,象征着革命队伍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意志与信心。也是从这时候开始,随着大生产运动的热潮,遍及边区的每个角落,一个地名,一支队伍,被深深的刻在延安的记忆中。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