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翔宇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河北省秦皇岛市 066599
摘 要:大力发展面向乡村需求的职业教育,培养懂农业、爱农村、有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是从根本上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本文就县级职教中心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策略这一课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县级职教中心 培养 新型职业农民 策略研究
1.机遇与挑战
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现代都市农业的转型升级,必须要造就一支与之相适应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新世纪以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农业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素质结构性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今后“谁来种地”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其地位和作用看,新型职业农民有机地将新型农民和职业农民结合起来,适应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体现了农民从身份向职业转变、从兼业向专业转变、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的新要求。只有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作为关系长远、关系根本的大事来抓,通过技术培训、政策扶持等措施,留住一批拥有较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从事农业,吸引新生代农民创业,发展现代农业,才能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县级职教中心作为农村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主要办学机构,乡村振兴战略为县级职教中心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2.策略研究
2.1 创新培训计划 科学设置课程
根据不同类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特点及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制定培养计划并组织实施。坚持生产经营型分产业、专业技能型按工种、社会服务型按岗位开展农业系统培训或实施农科职业教育,不能代之以一般的普及性培训或简单的“一事一训”。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是一种开放式的成人教育模式,新型职业农民更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年龄偏大、工作繁忙以及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和季节性对他们的学习带来许多困扰,使他们的学习时间不能得到自由安排。因此,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学计划的制定安排上应充分考虑到农事活动忙闲季以及农民的生活习惯。不同专业有不同的生产实际情况,要在充分调研和熟悉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分别制定完善的教学培训计划,将远程教学、现场指导、集中授课、实践实习、互动交流等多种方式有机衔接。按照农业生产周期规律和农业关键技术环节开展分段式培训,紧密结合农时季节组织农民按需培训,农闲时可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农忙时为不耽误正常农时,可采取“送教下乡”的上门服务,把培训活动办在田间场头。
培训课程的设置要紧紧围绕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农业生产规律及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特点、职业需求、产业远景,从提升他们的农业发展理念、专业技能水平、经营管理能力、社会责任感出发,分类型设置课程模块,并配套相应教学内容,选聘培训指导教师。具体地将课程设置为公共课和专业课,公共课以农业形势政策、经营管理为主,围绕青龙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三农”相关政策法规、专业化的生产经营管理、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职业综合素质教育等。专业课以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生产管理技术为主,突出解决科技成果应用和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教材开发上,按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求,编制符合本地生产实际的教材,打破学科型教材编写方式,突出生产过程和案例分析,力求教材简洁、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生动活泼。
2.2 创新教学方法 融合“三个课堂”
“三个课堂”,即室内课堂、田间课堂、外出观摩课堂。“融合”即三个课堂的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共同提升。“三个课堂融合”,就是学员在室内培训学到的技能、存在的疑惑、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到实训基地通过“田间课堂”实习操作、现场解答疑难问题,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为让学员开阔眼界,学习成功经验,职教中心组织学员到周边地区学习相关产业的高产高效典型。
要尊重农民意愿、顺应务农农民的学习规律,采取“就地就近”和“农学结合”等灵活的方式开展教育培训。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成人学习特点和农业生产规律的培训模式,采取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指导相结合,经验交流与现场观摩相结合,座谈讨论与岗位竞赛相结合,传统讲解、现场讲授与多媒体教学、土专家传授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四种灵活方法,开展互动式、参与式、启发式教学,一是丰富面授方法,包括有奖问答、小组讨论、案例教学等。二是拓宽学员视野,参观考察课组织学员参观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让成功者介绍经验,学员现场观摩、交流提问,提升创业信心。三是师生结对,建立结对指导服务长效机制。挑选农技专家、骨干教师以一定比例与学员结对,专家教师上门入户指导,随时解决学员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四是现场教学,把培训办在学员的生产基地,总结其成功经验,诊断其生产经营存在的问题。
2.3 建立实训基地,完善培训体系。
县级职教中心与大企业相结合,围绕产业需求,探索以职教中心为培训机构,大型企业参入的培训模式。职教中心负责室内培训、外出观摩等整个培训环节;企业提供试验示范基地,并在试验示范基地上开设田间课堂,实现校企的有机结合。
职教中心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实施单位,有多年的办学资质、成熟的办学经验,有充足的教学设备、设施和师资队伍,具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条件;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合作社成员渴望在家门口学到新思路、新理念、新技术,同时具备接受新理念、新技术的愿望和能力,所从事的产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可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田间课堂和实训基地。
2.4规范教学管理
把队伍建设当成头等大事来抓。一是管理人员队伍,健全区、镇、村三级管理网络,在各级设立农民培训专职岗位。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开展培训模式、手段、方法创新研究。开展培训设计、教学管理、成人心理等专业化培训。与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先行区域开展合作交流,拓展培育工作视野,更新教育培养观念。二是教师队伍建设。从思想认识、技术水平、教学能力等方面加强对教师的提升。为教师创造培训、提高的机会。可以尝试让教师参加“培训师”之类的专业培训,从新的角度和高度发展教师的讲授能力。教师优先申报科研、推广项目课题研究,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方式方法创新研究。制定年轻教师中长期培养计划,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力度培养专职教师。建立教师“保先”机制,使教师能经常走进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主体,把握发展脉搏。严格执行教师聘任制度,从绩效考核、待遇保障方面鼓励教师的积极性,形成良性的竞争上岗制度。对于农业企业高管、科研院所专家这样的兼职教师,建议和教师所在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发挥其在教学、教研、咨询等方面更大的作用。
3、研究发现或结论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三农”工作的重大课题和战略任务,是抓好“三农”工作的关键所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综合性、基础性、复杂性的工程,教育培养是核心,认定管理是手段,政策扶持是动力。要取得质的突破,切实培育农业生产经营的主力军,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弱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