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丽
绵阳市人民医院 四川 绵阳621000
摘要:目的:就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探查在PICC定位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本次入选人员均选自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静脉置管患者,在其PICC定位中应用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探查。结果:通过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的应用,进一步缩短了患者的置管所需时间,促进了导管尖端到位率的提高,为置管的高效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结论:在PICC定位中,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探查发挥的作用明显,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腔内心电图;超声探查;PICC定位;应用
在临床中,PICC是常见的一项置管技术,适用于需要输注刺激性药物、长期静脉输液等治疗的患者中,置管结束后需确保导管尖端处于上腔,抑或是下腔静脉,进而才能安全使用。本文主要就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探查在PICC定位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以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次入选人员均选自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静脉置管患者(120例),基于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60例。其中,对照组的男性患者占比较大,女性患者较少,男女比例未38:22,年龄范围为5至79岁;观察组的男性患者同样多于女性患者,男女例数分别为37:23,年龄范围为4至79岁。疾病类型:白血病、肺癌、乳腺癌、淋巴瘤及肠癌等。已将安装心脏起搏器、房颤、P波异常、心腔增大及资料不全的患者排除。在研究开始前,患者及其家属均提前知晓了有关内容,表示愿意积极配合。将患者的一般资料予以分析、比较,数据间呈现的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在PICC定位中,观察组采用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探查,具体操作内容:①指导患者在置管床上取卧位,将心电导连接,将Ⅱ导联基准心电图留取,通过心电图对患者的窦性心律予以明确,观察到P波,将右上导联和心电连接器进行连接,并置于容易拿的地方。②使用超声探头对患者的血管进行评估,落实导管预置入的长度,严格落实消毒,完善物品准备工作,预充导管,之后予以穿刺、裁管及送管处理。③当PICC导管送至最后5厘米时,在两头开口无菌套袋内置入导管内导丝尾端,连接于心电连接器,并对无菌区域予以保护。④在此阶段里,体表心电图就会转换成腔内心电图,通过对心电图P波变化的观察,将导管继续送至预测的长度,随着P波的增高,就表示导管尖端进入上腔静脉段;观察到导管与右心房和上腔静脉交界处极为接近时,此时观察P波就可获取最高振幅,与QRS波群接近,且也有可能超过,保持轻柔的动作继续将导管送入,高峰P波回落,在观察到双向P波,抑或是负向P波时,表示导管已送至右心房,就需将导管回退至最高P波时刻度,以此为前提将导管予以退出处理,长度为2.5厘米,此时就处于导管尖端最佳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如若导管送至预测长度后,P波振幅无显著变化时,就需考虑导管异位,需合理的对导管进行调整,并注意对心电图P波改变的观察,指导高尖P波出现。⑤针对反复调整后仍然没有特征性高尖P波出现的患者,将导管送至预留长度后,利用超声探头排查同侧颈内静脉、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及腋静脉,确认无导管异位后,固定稳妥导管,并协助患者完成X线摄片[1]。
对照组在PICC定位中单纯应用超声探查,即对血管进行评估,预置导管长度后,严格进行消毒,准备工作完成后进行穿刺、裁管及送管,在将导管送至预置长度后,直接应用超声探头完成同侧颈内静脉、腋静脉等排查,无导管异位情况,就可将导管固定,进行X线摄片。
(3)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软件完成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计数资料的检验分别予以t、X2进行,经检验后如若数据P值在0.05范围内,则说明满足了统计学条件。
2、结果
(1)PICC导管尖端到位情况
观察组在PICC定位中应用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探查后,尖端到位率呈良好趋势,不到位几率较少,反观使用超声探查的对照组各指标则未达到理想化,经比较分析组间数据呈现的差异较大,满足了统计学条件(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PICC导管尖端到位情况对比
.png)
(2)置管所需时间
观察组在PICC定位中应用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探查后,进一步缩短了置管所需时间,反观使用超声探查的对照组各指标则未达到理想化,经比较分析组间数据呈现的差异较大,满足了统计学条件(P<0.05)。见表2。
.png)
3、讨论
一般而言,在PICC导管尖端定位中,方法较多,包括X线定位法、食管超声心动图定位法等,尤其是X线定位法已成为了PICC定位的金标准。但值得注意的是,经X线摄片定位存在操作繁琐的特点,如若定位中发现有导管异位情况,就需再次返回置管室对导管进行调整,完成后再到放射科摄片,这对于一些顽固性异位患者来说,受多次调整的影响,其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增加了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如血栓、静脉炎等,且也促进了置管失败率的提高[2]。腔内心电图主要是指将记录电极置于心腔,抑或是脉管腔内某一部位,实现对心脏活动的记录,在PICC定位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另外,超声探查也是PICC定位中常用的一种辅助方法,通过超声引导直至送管结束,能够对腋静脉、锁骨下静脉等异位情况进行排查,当发现异位,抑或是打折情况,就需退出异位导管长度,予以体位改变处理,之后再次送管[3]。本研究主要是在基于上述理论指导下,采用了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探查的方式,将PICC导管尾端导丝和心电监护仪的导联相联接,将导丝作为探测电极,实现腔内电图的引导,对心电图P波改变进行观察,从而对PICC导管尖端位置进行正确、合理的判断。
综上,在PICC定位中,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探查发挥的作用明显,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姚辉,宋敏,刘玉莹.静脉内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的临床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7,46(8):748—750.
[2]邓志好,陈敏,黄明毅,等.静脉内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的效果分析[J].海南医学,2017,14(6):116
[3]周莲清,谌永毅,王佳丽,等心房内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方法的临床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7,(22):202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