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金川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第21期   作者:郭晓玲
[导读] 檀金川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郭晓玲
        河北省中医院 河北石家庄 050000
        檀金川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省中医院肾病一科主任,全国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河北省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常务委员,河北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主委,河北省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副主委,从事中医肾病临床工作30余年,创立“综合个体化疗法”,对于治疗慢性肾炎、难治性肾病、慢性肾衰病等有独特的疗效。现将檀金川教授对慢性肾衰的治疗总结如下:
        慢性肾衰竭(CRF)是指各种原因造成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致使肾脏明显萎缩,不能维持基本功能,临床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全身各系统受累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发病率约占人群万分之0.5左右。
        1.中医病因病机
        在中医学中无“慢性肾衰竭”的病名,根据慢性肾衰竭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其分别属于“水肿”“肾风”“癃闭”“虚劳”等范畴。认为慢性肾衰的主要病因为素体虚弱,加之外邪侵袭或饮食不节、劳倦内伤、药物损伤等各种病因,有单一致病者,亦有兼杂而致病者,从而使病情趋于复杂。本病的病位在肺、脾、肾三脏,与心有密切关系。基本病机是肺失宣降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而肾之开阖功能有赖于机体的气化作用,肾气亏虚可引起肾之气化功能障碍,肾失开阖,不能及时疏导传输并运化水液和毒物,因而形成湿浊、湿热、瘀血等毒邪。虽然,现代中医学对慢性肾衰的病因病机尚未达成统一认识。但是,本病基本的病机共识是本虚标实。
        檀金川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病是在脾肾亏虚的基础上,产生湿、浊、毒、瘀,病邪深入肾络,导致肾络瘀阻不通而致。五脏气血阴阳亏虚为本,湿浊痰瘀内阻为标。肾络瘀阻是导致其发展和加重并贯穿其始终的基本病机,湿浊或浊毒在本病中也有重要的意义。据此,提出了“化瘀通络,祛湿泄浊”的治法。以“肾络通”协定处方(龟板、蝉蜕、僵蚕、地龙、乌梢蛇、水蛭等)加祛湿泄浊药物作为各证型治疗的基础方,贯穿于治疗的始终。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
        2.辩证论治
        2.1本虚诸证的辨证论治
        2.1.1脾肾气虚:证见:食少纳呆,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腰膝酸软,面色萎黄或晄白。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口淡不渴,夜尿频多。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脉沉弱。治宜益气健脾补肾。予肾衰竭1号方加减:黄芪30g,党参15g,当归15g,白术12g,白芍12g,茯苓15g,山萸肉9g,炒山药20g,熟地15g,地龙12g,乌梢蛇12g,水蛭3g(分冲)等。檀教授在临床上常使用黄芪、麸炒白术、党参、太子参、炒山药、当归、熟地、山萸肉、甘草等甘淡平和之品以健脾补气、利水渗湿、补肾固精。临床上尤以黄芪最为重用,其最大用量可达到50g。《珍珠囊》述“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祖国医学认为其具有裨气升阳、增益脾肾、利水消肿等功效,是治疗气虚水肿的首选用药。若脾肾阳虚较甚者改用实脾饮或金匮肾气丸加减,此证型多见于慢性肾衰竭早期。用药要求平和,补气不可壅中滞邪,温肾不可伤阴化燥,更不可太多投寒凉攻下之品,否则易变甚至加重病情。
        2.1.2脾肾阳虚:证见:畏寒肢冷,面色晄白,倦怠乏力,面浮肢肿甚则腹胀如鼓。腰膝或下腹冷痛,下利清谷或小便不利。舌胖淡有齿痕,苔白,脉沉弱。

予肾衰竭3号方加减:黄芪30g,当归15g,川芎15g,红花10g,地龙15g,水蛭6g,藿香10g(后下),佩兰10g(后下),陈皮15g,白豆蔻10g,土茯苓30g,积雪草30g,败酱草30g,仙茅12g,仙灵脾15g,炒莱菔子15g等。若气虚息短、神疲乏力加党参、黄芪益气健脾;虚寒过甚加肉桂;对于久病阳虚未复可选大补元煎合济生肾气丸加减。
        2.1.3脾肾气阴两虚:证见:面色少华,气短乏力,腰膝酸软,皮肤干燥,饮水量少,或有手足心热,或有手足不温,大便稀或干,尿少色黄,夜尿清长,脉沉细,舌淡伴有齿痕。治宜益气养阴。予肾衰竭1号方加减:黄芪30g,熟地15g,麦冬15g,党参15g,炒山药15g,当归20g,川芎15g,益母草15g,绞股蓝20g,地龙12g,乌梢蛇12g,水蛭3g(分冲)。若脾气虚较明显者可加香砂养胃汤加减;若肾气虚为主者可加金匮肾气丸;若气阴不足,心悸气短者可合用生脉散。益气养阴之品有易造成胃滞,慢性肾衰竭者本有脾胃虚弱,湿浊易于停滞,用之不当,易加重病情,故应佐以宽中行气之药。
        2.1.4肝肾阴虚:证见:头晕头痛,口舌干燥,渴喜冷饮,五心烦热,全身乏力,腰膝酸软,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淡红无苔,脉沉细或弦细。治宜滋补肝肾。予肾衰竭4号方加减:熟地15g,山芋肉15g,丹皮15g,女贞子20g,旱莲草20g,鳖甲6g,当归15g,白芍15g,地龙12g,乌梢蛇12g,水蛭3g(分冲)若肝风内动、风阳上扰者用羚角钩藤汤、天麻钩藤饮加减。此型临床多伴高血压和瘀血症状,治疗时必须注意控制高血压和改善瘀血症状。
        2.1.5阴阳两虚:证见:极度乏力,畏寒肢冷,手足心热,口干欲饮,腰腿酸软,大便稀溏,小便黄赤,脉沉细,舌淡白胖有齿痕。治宜阴阳双补。予肾衰竭5号方加减:制附子9g(先煎),黄芪20g,熟地15g,山萸肉15g,仙灵脾15g,白芍12g,生大黄9g,土茯苓15g,地龙12g,乌梢蛇12g,水蛭3g(分冲)。本型的用药过于峻猛,易耗气伤液,正虚更甚;过于苦寒,则伤中败胃,浊邪由生;过于辛燥,则竭阴亡阳,阴阳离绝,生命危矣。
        2.2邪实诸证的辨证论治
        2.2.1寒湿阻滞:证见:畏寒蜷卧,恶心呕吐,口中尿臭,口淡口黏,胸脘痞满,大便秘结,舌淡体胖,苔白腻,脉沉细。治宜温阳降浊。予温脾汤合二陈汤加减。本型属阳虚浊阻,正气已伤,治疗上需扶正祛邪。
        2.2.2湿热中阻:证见:口中秽臭,口苦口黏,胸脘痞闷,腹胀纳呆,或心烦失眠,便秘,或大便秽臭,舌红,边尖有齿痕,苔黄厚腻或干燥,脉弦数或弦滑。治宜清热化湿。予黄连温胆汤合苏叶黄连汤加减。本型患者特点是湿浊化热,利湿之剂应贯穿用药的始终。湿为阴邪,虽微有热象,但不宜过用苦寒伤阳药。
        2.2.3水气不化:证见:水肿腰以下尤甚,胸腹胀满,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大便溏泻,小便短少,舌淡白苔腻,脉沉迟或沉细。治宜温阳化气行水。予济生肾气汤合实脾饮化裁。治疗水肿当先恢复中焦脾胃健运为先,多用黄芪、党参、白术等;气滞责之肝,水之运行赖气之推行,气行则水行,肝主疏泄,调畅三焦气机,肝气调达,气机疏通,水道通畅,肝失条达疏泄,三焦气机雍塞,水津输布异常,而成水肿。气滞多用陈皮、枳实、香橼、佛手等;水肿常为慢性肾衰竭后期的表现,常合并有心力衰竭、肺水肿等危急病症,治疗起来也较为棘手,必要时需联合西药进行抢救。
        2.2.4瘀血内停:证见:面色晦黯,唇色发紫,腰痛,肌肤甲错,女子月经延期或闭经,舌质紫黯有瘀斑或瘀点,脉沉涩。治宜行气活血化瘀。予血府逐瘀汤加减:丹参、莪术、红花、川芎、当归等。若肾病日久,久病入络,檀教授认为多是深痼之疾,非一般活血化瘀药能及,使用虫类药及藤类药,地龙,蝉蜕、乌梢蛇、水蛭等虫类及青风藤、雷公藤等藤类,借其性善走窜、长于通经入络,引药入络,清除肾络中的深疴之邪。中医认为络脉是内外之邪侵袭的通路与途径,邪气犯络或久病入络,损伤络脉,可出现血行不畅、络脉失养、气滞、湿阻、痰结、热毒蕴结等病理变化,本型多病程日久,正气已虚,治疗时应活血与扶正兼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