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光芒,必有远方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1期   作者:康倩梅
[导读]

康倩梅   贞丰县第五小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210-01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精准施策、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精准,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随即,各地政府着手落实,我们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也不例外,扶贫的号角已在我县吹响。
        2018年7月,“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如火如荼之际,我们全县老师也义不容辞,高兴地参与其中,我是其中一员。政府因地制宜,将我们单位调派到XX 镇XX 村,这是一个深度贫困村。
        XX 镇XX 村,村级道路不完全通车,水泥路狭窄细长而且非常险峻,当我俯视,村道如盘曲而上的蛇形,远望时,又如同羊肠小道非常难行。驾车时,若不小心或者技术不过硬,随时有坠入万丈深渊之风险。7月14日,天气晴朗,我们一行人,踏上扶贫征程,前往帮扶对象家中,开展扶贫工作。我自驾车,车上的四位老师生非常惊恐,紧握车扶手,我心想绝不能有半点马虎。于是提心吊胆的开着车,他们失魂落魄的坐着,窗边的同事闭上眼睛使劲拽着门把手,时时发出“哎哟、妈哟、老天呀!”惊叫声;坐中间的老师,与窗边的同事紧紧抱成一团,时而叮嘱我开车小心,时而着急的命令我往里边点开,时而又惊叫呐喊。到达目的地,每个手掌心都湿漉漉,额头上布满珍珠般的惊恐之汗水,深深地吸一大口气:“我们终于安全到达!只要生命存在,我们认真扶贫,为党国的事业奋斗终身。我坚信,心有光芒,必有远方。”
        XX 镇XX 村,因为我们的到来,突然显得格外热闹,充满发展的生机。远远就能听到狂吠欢叫、大公鹅高歌欢迎。扶贫工作者各自走进自己的帮扶对象家中。来到我的帮扶对象XXX家,映入眼帘的是:进户路乱石当道,坎坷不平。厨房地面凹凸不整,坑坑洼洼,灶台漆黑里略带污渍,女主人正忙碌着将一把一把的玉米秆塞进灶膛,火红的火焰舔着黑嘘嘘的锅底,锅里冒出热气,隐约闻到浓浓的瓜豆香味儿,她的儿子坐在一旁,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快熟的锅里,饿口水都已经悄悄地掉了下来。没有卫生厕所;人畜共用一个简易的粪池。夫妻二人靠种植养家糊口,儿女都在城里就读,经济特别困难。当下,XXX家的贫穷帽子必须甩掉,穷根非拔不可,贫穷标签一定撕掉。
        我经常马不停蹄来回于村委会活动室,春夏秋冬从未停止,与村支两委汇报实况,商讨措施,与农户谈心交流。首先,扶贫要扶“智”、强“志”,争取了他家的教育资助资金。


鼓励俩个孩子认真读书,力争考上大学,走出贫困山,将来报效祖国。其次,解决进户路硬化,让驱车进进出出自由通畅。再次,解决X农户夫妻二人的就业岗位,拥有工资性收入和生产性收入。最后,让其享受“三改”政策,确保拥有舒适的家庭生活环境。
        接下来的时间里,精准施策,确保该户“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课余时间,我奔走在为农户争取教育资助、进户路硬化、“三改”、寻找招工单位上。扶贫工作也成为我生活的重要环节,双休日赴他家走访,宣讲"精准扶贫政策,拉家常,劝夫妻二人进城务工、用实际行动励志感化俩孩子奋起读书。起初,一家人对我的到来不欢迎,对国家的政策不理解,面对扶贫工作不理不睬,眉头紧锁,视政策为惊扰、为空气,视而不见 。后来,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诚心打动他们的内心,夫妻二人终于高兴的叫我一声"嫂子"、依孩子开心的叫我一声"伯母"。接着,俩孩子相继得到教育资助、进户路得到硬化、厨房和厕所得到改造。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水滴石穿,贵在坚持。终于,XXX一家对我的到来愿意眉目舒展,笑脸相迎;对我的短暂离去会感到惋惜,并举步相送,予视我为亲朋。夫妻二人也应我愿意进城务工。穷帽子就这样甩下了。时间就这样有意义地流淌着,而且,一淌就是七百多个日夜,我和XXX一家的关系就这样亲密着,联系也就这样保持着、频繁着。不是宣讲教育扶贫惠农政策,就是宣讲医疗扶贫惠农政策;不是宣讲就业扶贫惠农政策,就是对卫生生活习惯进行引导。
        尔后,两孩子相继考上大学,并且都有远大理想,男孩子考取了贵州大学,次女大专毕业,已经就业;夫妻二人在本县城务工,同时家里养殖两不误,家庭的人均纯收入一万多元。感谢中国共产党,感谢习主席,他们家已经脱贫,贫穷标签已经撕掉。
        如今,“脱贫攻坚战”已将收官,该户已走上平坦光滑的水泥进户路。而且厨房地面平整美观,窗明几净,灶台也贴上瓷砖,像穿上一件白净透明的外衣。用上水冲式卫生厕所。俩孩子圆了大学梦。看到他们过上“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的幸福生活,别提我心里有多骄傲,别提我心里有多自豪。因此,空闲时,我都会到他们家里去,与他们一家回忆这七百多天的扶贫路上的点点滴滴,聊起习近平书记的“精准扶贫”政策,聊起扶贫路上的酸甜苦辣,大家都会开心一笑;不由自主的竖起大拇指为扶贫工作点赞;异口同声的喊出:“中国共产党好!习总书记好啊!精准扶贫政策好啊!我们现在的村寨是美丽幸福的新农村。因为村村都是绿水青山环绕,公路村村通,户户窜。”“脱贫攻坚战”即将收官,我的光阴也没有虚度,这一路走来,我深刻认识到扶贫不是喊口号,扶贫不是走过场,也不仅仅是任务,而是以心交心,走进贫困户现状的背后,把脉致贫症结,因贫施策,准确地帮助到贫困户,让贫困户真真正正地受益——脱贫奔小康。明白了扶贫工作无小事,帮扶干部对待贫困户一定要热情,有细心、诚心、耐心,才会完成党交给的答卷。我荣幸我是“脱贫攻坚战”战场上的一员,我愿意在战场上放光、发热,让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我愿意将这份热情、细心、诚心、耐心带到教育事业中,精准发力,努力实现我应有的价值!我坚信,心有光芒,必有远方!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