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可接受性教法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0/11/23   来源:《中国教师》2020第10期   作者:罗显廷
[导读] 随着新时期课程改革的如火如荼推进,对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罗显廷
        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第一中学     
        摘要:随着新时期课程改革的如火如荼推进,对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新时期课堂教学规划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强化学生应用意识和探究意识,为学生制定接受度更高的教学策略。基于此,本文将以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与发展为出发点,探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可接受性教法的创新方向。
关键词:高中数学;可接受性教法;创新
引言: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近几年的高考数学题型中开放性习题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而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也逐渐成为近几年教学领域的一个大趋势。但是,由于高中阶段的数学学科难度相对较大,部分学生在后期学习中很难跟上教学进度,跟不上教师的教学思路,对学科的接受度明显减弱。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尽量不要让班级中的任何一名学生掉队,促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学科学习中得到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激发学生数学虚心热情
        对于广大高中学生来说,若想切实提升其对数学学科的接受度,教师就必须开展以兴趣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全面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和素养提升。事实上,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仅仅是以教学设计为依据,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对学生是否完全吸收领会讲解内容,学生是否喜欢该种教学方式并没有做出过多的考量,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丧失兴趣,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不适应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探寻一种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被学生从心理上所接受的教学方法。
        比如说,在为学生讲解“等差数列”以及“函数奇偶性”知识时,与其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照本宣科式的解读,不如为学生引入“对称美感”的概念,单位学生举例由1~100的数字求和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分别计算1+100,2+99,从对称的眼光来看待原有的数学问题,令等差数列相加的计算思路散发出美感,拓宽学生的数学问题思路。而在研究函数既偶像的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向学生普及出行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通过原点对称的形式鼓励学生探索偶函数和奇函数的图像,并发现数和形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学生营造数学之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归根结底,在开展高中数学可接受现教法的探究实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获得教师的充分肯定。由此,教师更需要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历程出发,增加对教学设计的细节关注,融入大量的兴趣为导向的教学元素,从不同的角度带领学生领略数学学科的魅力。


        二、改革课堂结构
        在新时期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既要明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要认识到学生是知识的最终接受者,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则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以及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应该对课堂结构进行积极改革,由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主导者向新课程标准下的引领者进行转变,推动教学方式的创新。
        比如说,在为学生讲解“数列”的相关知识时往往会遇到一些难度系数较高的问题,需要学生多次计算数列的前n项和。在这种情况下,与其直接为学生分析问题的解答思路,不如将整个问题的思考任务打包给学生,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确定问题切入点,并发挥每一名学生的发散思维对问题展开思考探讨,最终收获理想的答案。
        三、有效开放课堂
        为了全面提升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可接受性,教师应该不断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的能力能够切实满足其数学学科学习需求。近几年来,数学高考试题中侧重考核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习题占比逐渐增加,不断出现学生在日常练习中没有接触过的新题型。所以,为确保学生能够游刃有余的应对新题型,这是应该在日常教学指导中适当开放课堂,为学生介绍开放性习题,拓宽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比如说,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引入几道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定义运算的问题,给定学生定义运算的原则,并鼓励学生按照题设要求对问题进行求解。在课堂教学中,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新定义习题和他们的课堂所学联系不大,但实则不然。只要经过适当的转换,其根本考察点还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运算,但同时却能够延伸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充分开放数学课堂,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触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接受度是提升高中数学教学效率的唯一手段。因此,广大高中数学教师应该肯定学生在教学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开拓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科兴趣,全面提升可接受性数学教学方法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包浩溥.优化教法 激活高中数学课堂效能[J].名师在线,2019(30):74-75.
        [2]晏有华.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7(14):157-158.
        [3]张娜.高中数学教法生活化的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23):114.
        [4]叶剑平.新课程数学典型案例教法与学法调查研究报告[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1):147-1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