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语文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0/11/23   来源:《中国教师》2020第10期   作者:邓海燕
[导读] 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掌握、运用语言的效率与质量。
        邓海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新疆兵团十二师高级中学   830000
        摘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掌握、运用语言的效率与质量。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寓于课外活动之中,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大有裨益。
关键词:课外活动;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中学阶段教学的重要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发展是语文学科发展四大核心素养。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课程的基础和核心素养,其目标是让学生构建语言经验形成语感,并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交流。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帖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语文课外活动通常有两种类型: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它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得不可缺少的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重要途径。笔者以课外活动为载体,对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进行了尝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二、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寓于校内活动中
        校内活动包括升国旗仪式、校内运动会、校内演讲比赛、辩论赛、艺术节、文艺汇演、出黑板报、办班刊、诗词大赛等。
        活动案例1:中华诗词大赛
        活动流程:诗词接力: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回答。诗词常识:每组任选两名队员进行比赛,由主持人读完题目,发出“请作答”指令,队员作答。点字成诗:以九方格或十六方格的形式出现,将字打乱,选手根据方格内字的提示,连成一句五言或七言的诗句,每组任选一名队员进行比赛,当主持人出示题目后抢答。飞花令:每组任选两名队员进行比赛,由主持人出示关键词,各组队员依次说出一句含有关键词的五言或七言诗。即兴作诗:每组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根据主持人给出的主题,即兴作诗,并现场展示。
        校内诗词大赛,通过续读名家诗词,铭记了中华精髓,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的建构和应用素养,同时,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加强了团队意识,促进了班级文化的建设。
        活动案例2:办班刊
        高中生正值青春烂漫的年纪,他们希望自己的价值得到认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发表成为众人眼中的“小作家”。为了能够圆每个学生的“作家梦”,我的做法是定期办班刊(每个月办一期)。

为了办好班刊,我引导学生坚持写《日常随笔》。在一次办班刊活动中,我让学生从《日常随笔》中挑选出最满意的一篇文章,用工整的字体抄写在事先发给的纸上,学生自由设计版面。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都拿出了自己的得意之作。然后,我让学生互相征求意见,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互相补充。在学生的作品完成之后,我让学生讨论班刊的名称,大家集思广益,为班刊命名。经过大家的讨论,决定班刊的名称定为《萌芽》,学生都非常喜欢这个名称。最后,我们请德高望重的语文名师为班刊写了序言,请班级里美术功底好的学生设计了封面,统一印刷装订,人手一册发给学生。学生拿到自己的作品后,自豪满满。办班刊的活动,使学生能在参与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体验到了合作的乐趣,在活动中“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得到了提高。
        活动案例3:文学活动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我们组织了中外名著阅读分享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组织了自选原创诗歌朗读比赛;为了让学生享受诗歌的意境,我们组织了诗歌创作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我们组织了自创剧本及改编课本剧活动。实践证明,文学活动作为学生自主学习交流的平台,营造了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学生借助这个平台,可以各抒己见、自由表达,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使自豪感得到满足,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文学活动中,学生与文学有了互动,读者与作品进行了对话,对作品的理解和解读更加深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在活动中得到了提高。
        三、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寓于校外活动中
        校外活动包括、社团活动、文艺活动、义务劳动、志愿者活动、各种学术竞赛和针对作文开展的采风活动等。校外活动为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素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活动案例1:校外采风收集教学素材
        为了上好《荷塘月色》这节课,我让学生到公园里有荷花池塘观察荷塘外形特征,用照相机记录和语言描写荷塘生动的形态,或者通过上网查找有荷塘的图片,收集画家关于荷塘的作品等等。
        《荷塘月色》专题新课引入教学片段:多媒体播放同学们收集的各种荷塘的图片,播放有关《荷塘月色》的歌曲,以音乐的旋律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作者心境的感受,展示同学们收集的画家关于荷塘月色的优秀作品。
        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教学中利用他们课外活动收集的素材,兴趣盎然,为下一步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课外收集素材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在课外活动中潜移默化得到了提高。
        从学生的心得和家长的回执中可以看出,家长和孩子之间通过课文的学习,增进了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彼此加深了信任。如今,学生的父母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共同学习的氛围中,学生向家长学习了语言的建构,在语言的交流中提高了语言的运用能力。孩子与家长共同阅读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课内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寓于课外活动之中,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大有裨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